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陆宇蓝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32-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德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应有机融人其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任务,还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人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不仅是一项基本任务,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等,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阅读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文本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学生可以学习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践。如《诚实的孩子》等课文,就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可以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能力上得到提升,还能在道德品质、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德育的渗透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融人德育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确保德育的渗透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渗透性原则

德育的渗透应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文本的解读、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等方式,将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道德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融入德育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德育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德育的具体路径

(一)借助文本表达,凸显德育主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人德育是一项重要且细致的工作。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文本,而文本是德育渗透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富有德育价值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而且蕴含深刻的道德內涵和价值观念。因此,借助文本表达,凸显德育主题,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人理解文本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预习任务是有效的策略之一。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周总理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他有这样志向的目的是什么?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人思考文本内容,关注文本中的人物言行,进而进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周总理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从而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播放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的部分片段和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质和民族气节。然后,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讨论:“周总理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在分析文本人物的言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如少年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怀。而伯父对“中华不振”的叹息,以及后文描写妇女受侮辱的情节,都反映了周总理立志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的决心。通过分析这些言行,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德育理念。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人德育,不仅要依靠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道德体验,强化德育效果。此路径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力,将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元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将其巧妙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德育价值,如节日习俗、社会热点、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第二,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活动不应是教师主导下的被动接受,而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涉及环保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绿色小卫士”活动,让学生调查学校或社区的环保现状,提出改善建议并实施,通过实际行动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第三,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界限,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科学、艺术等结合,构建广阔的德育平台。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织中,形成全面和深刻的道德认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9.pd原版全文

以《纸的发明》这一课为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培养了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之情。为了深化这一德育目标,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策划一场以“探索古代文明,传承文化精髓”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活动可以分为这几个环节。第一,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博物馆或历史博物馆,让他们在实地探索中亲眼看见我国古代造纸术的辉煌成就,以及诸如象牙算筹、幻方铁板等其他伟大发明。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所见所感,鼓励他们思考这些发明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第二,回到学校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举办一场小型展览或报告会,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博物馆中的发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在准备和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第三,作为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动手制作简单的纸张,让他们亲身体验造纸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德育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第一,识字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过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蕴。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来源、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学生在认识字形的同时,也了解字义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讲解“孝"字时,教师可以讲述古代孝顺父母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在心中种下孝道的种子。第二,识字教学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验道德情感。比如,在学习“诚”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诚信小使者”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记录身边诚信的事例,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诚”字的写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识字教学还可以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通过教授古诗词、成语、对联等,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同时,也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成语“刻舟求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顺应时变的智慧。第四,识字教学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德育渗透。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魅力;或者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进行识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汉字,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以“勤"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识字与德育渗透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勤"字的字形、字义以及它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让学生对这个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勤”相关的名言警句和故事,如“勤能补拙”“闻鸡起舞”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勤奋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勤劳小能手”的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先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人或邻居的勤劳行为,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讨论勤劳对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勤”字的写法,还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勤劳的价值。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勤”字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比如,鼓励学生制订一个“勤劳计划”,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者坚持练习一项技能。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感受,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勤劳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四)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拓宽德育的渠道,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信息技术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创造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场景。第一,信息技术为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渠道,教师可以获取大量的德育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这些素材能够生动展现德育内容,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冲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讲解英雄人物的事迹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英雄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第二,信息技术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工具,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德育的魅力。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道德情境,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道德规范。第三,信息技术还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班级微信群等渠道,与学生进行线上的交流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能力。第四,信息技术还可以助力家校共育,形成德育的合力。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传递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也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线上德育活动,如线上读书会、道德讲堂等,让家长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以《雷锋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雷锋的图片和事迹,让学生直观感受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与雷锋相关的视频片段,如雷锋日记的朗读、雷锋帮助他人的场景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雷锋的精神。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一场“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雷锋的事迹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雷锋的精神,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了加深德育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雷锋的资料和事迹,并鼓励他们制作一份关于雷锋的电子报或PPT。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检索、整合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家校共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分享《雷锋的故事》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也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线上的“亲子共读雷锋日记”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雷锋的日记并分享感悟。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还能在亲子互动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借助文本表达、结合生活实际、融合识字教学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融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和创新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与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陈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4(22):11-13.

[2]束南兰.浅析语文教师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角色扮演[J].安徽教育科研,2024(22):121-123.

[3]李英.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路径[J].甘肃教育,2024(15):27-30.

[4]丁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方式与路径[J].吉林教育,2024(22) :66-68.

[5]赵婧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路径的探析[J].吉林教育,2022(1):32-3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