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素材积累实践探索
作者: 韩小玲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44-03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对于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重要时期,作文素材的积累对其认知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方法对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一)作文素材匮乏
1.生活环境局限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这一现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窄,日常活动主要集中在村庄及周边。这使得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和多元文化相对较少,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主要依赖电视和少量的课外书籍,导致学生见识受限,视野不够开阔。
以一次“城乡生活差异”为主题的作文课为例,当探讨到城市的交通方式、商业活动等内容时,很多农村学生因缺乏实际体验,只能凭借想象描述。当谈论起城市的地铁是什么样子,部分学生一脸茫然,学生只能用模糊的词汇去拼凑,有的说像一条长长的地下通道,里面有会跑的“大箱子”,但对地铁的具体构造、运行方式以及地铁站的设施等一无所知。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使学生在面对这类需要丰富生活阅历支撑的写作主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即使勉强成文,也多是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情感,难以展现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实践机会缺乏
农村学生有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课本和为数不多的课外读物。他们无法像城市学生那样,走进博物馆,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感受岁月沉淀的故事;走进科技馆,亲身体验各种神奇的科技装置,领略现代科技的无穷奥秘。这些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体验。
由于缺乏诸如此类的实践机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生动的实例和真切的感受,显得单调乏味。实践经历的单调与不足,更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学生写作素材的短缺状况,束缚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展现丰富想象力与独特视角的能力。
(二)观察能力欠缺
农村学生普遍欠缺主动观察意识与有效观察方法,因而他们挖掘素材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观察是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然而,面对写作,学生常常备感困难,兴趣寡淡,甚至内心产生畏惧情绪。其作文内容空洞,情感匮乏,难以触动读者的心灵。
比如在描写景物时,部分学生只是粗略地陈述看到的事物:“这里有几棵树,叶子是绿色的”“天空有几只鸟飞过…”诸如此类的表达比比皆是。由于缺乏深入观察的能力,学生在作文中无法呈现丰富的细节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得作文如同流水账般平淡无奇,缺乏感染力。
(三)缺乏有效指导
在农村教学环境下,部分教师因教育水平限制,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时面临瓶颈。这主要缘于教学方法体系缺失和教学经验不足。
从教学方法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素材积累指导策略。农村地区虽拥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如农事活动、民俗风情等,但教师难以引导学生层次化梳理与精细化捕捉这些素材。
从教学经验来看,农村教师实践经验匮乏,面对学生关于素材积累的疑惑时,常因缺乏应对策略而难以精准施教。例如,学生希望将乡村民间故事融入作文,教师因无相关经验,无法从段落构架、情节编排等方面给予细致指导,只能提供笼统建议。
这种写作指导上的不足,导致学生缺乏明确方向和有效方法积累素材,影响素材积累的效果和质量,进而阻碍写作能力提升。因此,农村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积累教学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二、解决策略与方法
(一)立足乡土,强化观察与体验
1.利用校本资源,感受家乡变化
农村蕴含极为丰富的本土资源,那一片片生机勃勃的蔬菜种植基地、五彩斑斓的花卉培育区,充满生机的养殖区等皆是生动的教学资源。以组织学生参观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为例,当学生踏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种子从破土发芽到成长成熟的过程,留意农民劳作的动作与细节,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应用,如播种时的手法、浇水施肥的节奏、汗水滴落的瞬间,还有现代化灌溉设备的运作等。学生身处其中,会被新奇事物吸引,进而激发探索欲望,主动询问、查阅资料,既能积累丰富且具乡土特色的素材,又能点燃写作兴趣,为创作提供源泉。
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记录所见所感,描述蔬菜品种、生长状态,或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感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力,为他们的写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家乡赞美活动,积累写景素材
组织“夸夸我的家乡”活动。家乡的四季各有千秋:春天,田野嫩绿,新芽破土,柳树新枝摇曳;夏天,蝉鸣蛙叫,星空璀璨,萤火虫闪烁;秋天,果园丰收,苹果挂满枝头,梨子香气扑鼻,稻穗金黄低垂;冬天,大地银装,雪花飘落,儿童雪地嬉戏。乡村有错落农田、蜿蜒小溪、古朴农舍,构成宁静画卷。建筑方面,新楼拔地而起,古庙静静矗立,见证岁月变迁。这些都是极佳的写作素材。
3.挖掘农村生活情趣,书写个性作文
农村生活蕴含独特情趣,如农事活动和乡俗民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真人真事,写熟悉的人和事,表达真实情感。在农忙时节,可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如晒麦、掰玉米等,并让他们记录过程和感受。也可以描述劳动中的辛苦与成就感,如汗水湿透衣衫,看到农作物丰收的喜悦,以及与乡亲们一起劳作时的欢声笑语和互助情谊。这样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2.pd原版全文
(二)立足教材,强化阅读
1.巧借教材内容,积累写作方法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与潜在水平间的差距,通过引导和拓展,帮助学生提升。在作文素材积累上,教材是重要载体。以《四季之美》为例,教师可挖掘并拓展教材内容:一方面,展示与四季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四季变化和美好,丰富素材积累;另一方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习作练习
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学习《四季之美》后,让学生观察家乡四季的独特之处,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下家乡四季的特点,如家乡春天的田野里盛开的野花、夏天夜晚的星空、秋天稻田里的忙碌景象、冬天雪后的宁静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立足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
1.组织多样活动,积累素材
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节日活动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细节,捕捉精彩瞬间,抒发真实情感。
2.注重体验感悟,提升写作能力
只有亲身经历,学生才能有真实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如学校举行课桌舞比赛后,学生可以观察不同年级同学的表现。一、二年级学生的天真可爱,三、四年级学生的专注投入。
学生在作文这样写:“瞧,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真是萌态十足,他们充满稚气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举正自然,声音清脆,摇头晃脑,韵律十足,仿佛是从古诗中走出来的小精灵。再看三、四年级的同学们,神情专注,手指灵活地变换着动作,或画圈、或握紧、或拍桌、或飞舞,旋律如同灵动的溪水在指尖流淌,快乐在脸上绽放,生命在阳光下闪耀着活力。”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描写,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增长见识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下载与习作相关的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料来充实教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古老建筑,教师可以通过设备找到该建筑的相关图片和介绍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建筑的风格、历史背景等,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背景知识。
2.坚持资源运用,提高效果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源,并持之以恒地组织学生观看、记录。可以定期开展主题式的资源观看活动,如每周设定一个主题,如“动物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让学生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
例如,观看完关于动物世界的视频后,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作文,描述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通过长期坚持,学生能够接触到广泛的信息,丰富知识储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立足课堂指导,强化教师作用
1.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写作素养。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写作书籍,了解最新的写作理论和方法;积极参与写作实践,如撰写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参加各类写作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持续反思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习惯。通过教学评估,如分析学生的作文成绩、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等,了解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反馈,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
以《我的家乡》作文教学为例,写作前,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深入村庄角落,到田野观察农作物生长,感受土地与农民劳作;参观古老建筑,了解历史与风格;与乡亲交流,聆听故事与生活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及人与自然关系。
学生带着感触写作,呈现出富有生命的作品。“家乡田野如五彩画卷,春有嫩绿麦苗如绿海涟漪,夏是金黄油菜花似阳光洒落,秋时沉甸甸稻穗是劳作结晶,冬如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那庙宇静立村角,墙壁满是岁月痕迹,青灰瓦片诉说过往,砖石承载先辈智慧汗水,这是历史见证者。”
经活动前后检测,活动前作文内容空洞、素材单一;活动后素材丰富,描写细腻,情感表达充沛
四、结论与展望
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断创新习作教学方法和手段。继续深人开展相关研究,如跟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作文素材积累和写作能力发展情况,建立长期的数据库,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同时,加强与城市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用,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新中.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8(35):130-131.
[2]柴生渊.浅谈农村小学语文作文课教学[J].学周刊,2017(27):150-151.
[3]赵海英,田平.农村小学快乐作文初探[J].学周刊,2013(22):10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