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阅读衔接的路径与方法探究
作者: 金吉英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47-0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鲁迅在百草园的童年趣事以及在三味书屋求学的初次体验,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感受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情感层次,为学生初步感知《朝花夕拾》的文学魅力提供了绝佳的范例与切人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鲁迅先生作品时,可以使用主题串联法、人物关联法、情感迁移法等作为阅读衔接的路径和方法,进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朝花夕拾》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深刻主题以及时代意义。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的主题串联
作者鲁迅出生于1881年,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末期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时期。他早年留学日本,希望通过医学拯救国民身体,后弃医从文,想从精神上改造国民。1926年鲁迅先生创作了《朝花夕拾》借以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方式,来反思社会和人性,鲁迅先生通过回忆童年的生活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表达自己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如他对儿时自由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束缚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的不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思想也在不断地觉醒和转变,他以笔为武器,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等进行深刻的批判,《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生活过往回忆创作出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他在百草园的快乐童年时光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进行描述回忆,而《朝花夕拾》中多篇文章则是来自他在绍兴的童年生活以及家庭遇到的变故、与亲朋师友相处的故事等,这两部作品的重要素材其实都是源于这些回忆。同时文章还映射了鲁迅对人生转折点的思考。鲁迅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直到遇到了家庭的诸多变故,再加上父亲的重病离开,后期成长路上离开了家乡故土,一人踏上留学日本的求学之路,种种经历都让他对当时社会、个人人生及人性有了自己深刻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及转折点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萌芽的温床,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回忆叙述的形式来反思社会现实及人性的弱点。
主题上,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充分展现了鲁迅童年的欢乐与成长的烦恼,如鲁迅先生从在百草园里自由探索自然的乐趣,到在三味书屋中面对封建教育的束缚。这个主题始终贯穿存在于《朝花夕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梳理作者从儿时的天真无邪到逐渐认识社会、反思旧俗的过程。例如,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五猖会》,都是鲁迅先生从蒙童到学童的经历,都涉及封建家长对儿童天性的压抑,虽然拥有在百草园玩耍的欢乐生活,但在三味书屋所念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本应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语句中,体会了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因封建礼教、家长权威蒙上阴影的《五猖会》,在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制要求背诵《鉴略》后的失望,从而揭示主题。用主题将这些核心串联起来,让学生体会鲁迅对旧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
此外,在这部作品中,无不流露出鲁迅的苦闷与愤懣。同时我们也可通过研习讨论寿镜吾先生教学细节,从而学习理解私塾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式风貌。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前后分别对应着自由与束缚的不同主题。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对应着百草园的回忆,在百草园可以毫无拘束地玩耍,与自然万物对话,感受自然。而三味书屋则被条条框框所约束,学堂生活是枯燥的,短暂的游戏时间仅存于课间休息。前后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形式对儿童时期天性的压抑拘束,同时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在鲁迅的文章中,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在《朝花夕拾》中,他常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人物。例如,在《狗·猫·鼠》一文中,作者从自己仇猫的原因人手,回忆起童年时期与猫相关的经历,同时穿插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正人君子”的嘲讽,情节看似松散实则围绕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批判这一主线展开。学生可以通过探索“百草园对鲁迅成长的意义”“寿镜吾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下有无价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的人物关联
在《朝花夕拾》一文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这些人或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或带给他情感的慰藉,或在精神上对他产生深刻影响,还有一些仅是他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却也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出现了长妈妈、寿镜吾先生等人物形象。可以以这些人物为纽带,关联到《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章。前者是百草园片段中,为小鲁迅讲述引人入胜的美女蛇的故事的儿时保姆,虽在成年后的鲁迅心中,成为一段美好珍贵的回忆,但当时听后也使他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存有阴影,“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阿长是这样一位封建迷信的农村妇女,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同样为读者展现了长妈妈封建迷信的形象,除夕夜的小鲁迅正沉浸在得到压岁钱,幻想着隔天可以换得小鼓、刀枪、泥人和糖菩萨的幸福中时,阿长的一个福橘将他的美好兴致一扫而空。继而在次日早晨迎来的一被阿长按住,要求说“恭喜恭喜”,阿长的惶急、小鲁迅的茫然,似乎构成一幅巨不相容的画面。当然的,彼时的小鲁迅完全体会不了她的苦心,只觉白费心思、一肚子的麻烦礼节。这里从阿长身上提取到的“封建”一词,同样可以投射到寿镜吾先生身上,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不允许学生问课外的“怪哉”虫的事情,同窗到后面的园子里玩的时间久了,他也是要大声叫喊回来的。此外,三味书屋的读书内容也颇值得探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都体现了三味书屋读书内容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也反映了学生读书时的有口无心、乱读一气,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道,这些事情也无不体现出寿镜吾这个人物身上留有封建时代的一定特质。对比他在《琐记》中被侧面提及的情况,让学生明白不同篇章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连贯性,使学生理解《朝花夕拾》通过不同故事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整本书的人物体系。说到“封建”一词,还可以关联到《五猖会》这篇中的父亲,鲁迅以儿童视角写出了罕逢的迎神赛会对他的强烈吸引,以及在演出前对盛会的无限渴望与期盼,这样接近美好的时刻,却被父亲强求背诵《鉴略》一事打搅,跳着笑着的小鲁迅只觉当头一棒,背完书,先前溢于言表的欣喜早也荡然无存。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写下对父亲的封建家长制度的控诉,以及对封建教育摧残儿童天性的批判。《朝花夕拾》一文中,除了可以将人物形象进行串联,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可有所关联,如《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外貌、神态描写的精妙之处和《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黄胖而矮、睡觉摆“大"字的细致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叙事结构有一定的起承转合,对照《朝花夕拾》各篇章,分析其叙事的顺序、详略安排等,让学生掌握鲁迅在不同作品中人物反复出现的用意,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写作的鉴赏能力,促进对《朝花夕拾》的深度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3.pd原版全文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的情感迁移
作者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归为“童年趣事与成长”主题单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在百草园可以毫无拘束地玩耍,与自然方物对话,感受自然,记录了一个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又描述出了一个儿童在成长中产生的复杂情感。再到三味书屋正规严谨的教育环境,一步步成长步入新的学习阶段,这个成长路途中,既有对百草园生活的不舍,也有进入新环境的新鲜体验,两种情感交错复杂。
又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长妈妈,由这一个人物引出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探究作者在不同阶段对保姆阿长的情感的变化,从小时候对长妈妈的切切察喀、睡觉成大字等粗俗行为的不喜,甚至是轻视逐渐转变为对她的感激和敬佩以及长大后回忆起长妈妈,对这个保姆充满深切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鲁迅对长妈妈个人的重新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人与人关系、对善良和关爱的深刻的理解。延伸至《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范爱农其他人物情感探究,可以组织人物品鉴会,挖掘普通人物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对衍太太这样多面的人物充满复杂情感、对庸医陈莲河的抨击等,从而理解鲁迅在回忆里夹杂的眷恋、悔恨、批判诸多情愫。体会鲁迅情感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强烈的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翻阅散文集,寻找相似童年回忆、师友形象。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真实反映他自身的心路历程。
四、结论
通过主题串联法、人物关联法、情感迁移法等方法,我们架起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桥梁,我们从不断研读的过程中,理解了时代变迁带给人的成长变化。理解和学习这部作品,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还能提升我们的阅读解析能力和文学素养。让我们在不同的写作手法中,不停地动用我们的大脑主动探索,主动挖掘,主动建立起文与文之间的联系,句与句之间的辉映。在今后的学习阅读中,我们可以结合这种阅读方法,继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研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锻炼我们系统化的阅读逻辑。让我们带着对文学的热情,在不同文章中体验精彩丰富的精神世界,开启一段又一段的文学奇妙之旅。
参考文献:
[1]黄婷,张康宁.基于文化语境下的初中鲁迅散文教学策略探究: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J].汉字文化,2024(22):139-141.
[2]韦凤娣.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朝花夕拾》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1(33):45-47.
[3]梁树芬.落实新课标,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以《朝花夕拾》为例探究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策略[C]//广东教育学会2023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2023:371-374.
[4]官林泓.《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例比较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3
[5]王吉鹏.学习鲁迅普及鲁迅研究鲁迅:我一生的事业[J].上海鲁迅研究,2023(3):213-23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