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研究

作者: 高玉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53-04

发散思维是指具备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已成为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通过练习发散思维,学生能够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另外,发散思维培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这种积极的思维过程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散思维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创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素养,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源泉。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更具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还能够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

在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学校通常面临应试压力和评价体系的考量,因此教育教学往往强调应试导向。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会倾向于以考试知识点为主导,教授学生快速有效地应对考试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而忽略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部分教师会过分强调题目的解法和答案,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导致学生更多地关注如何得出结果,而非思考问题的过程和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此外,由于应试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评价存在影响,教师会更倾向于传授应试技巧和知识点,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机械应用”的学习习惯,无法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发散思维。

(二)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学方法

在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存在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问题。首先,教师在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对发散思维的深刻理解和培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缺乏相关培训的教师会陷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中,难以创新教学方法,学生无法得到有效引导和激发。其次,教师对发散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培养发散思维需要较长时间和精力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未能充分重视该方面的培养。这种情况下,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最后,缺乏相关培训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环境和氛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应对问题

在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面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应对的问题。由于课业压力、学习环境和教育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机械应对问题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使得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记忆题目解法和应试技巧来迅速解决问题,而不太愿意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探索多种解决途径。学生会局限于重复性训练和题目应对,缺乏探索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导致发散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机械式应对问题的学习习惯也使得学生缺乏对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思考和思维拓展能力。他们会依赖于老师和教材提供的固定解题思路,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限制了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使得他们在发散思维方面缺乏探索的乐趣和动力。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发现数学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让学生以实验者的身份去发现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并且,教师还可以倡导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通过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现象,引导他们走向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关于实际生活问题的综合应用题:“小明家的水果店每天售卖苹果、橙子和香蕉,若某天售卖了300个水果,其中苹果占总数的1/3,橙子占总数的1/4,香蕉占总数的1/6,问每种水果的数量各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是数学运算的应用,又具有实际生活背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列方程、分析比较等方式,让学生开阔思维。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策略,如逆向推理、反证法等,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数学运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5.pd原版全文

(二)设置合理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多角度分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学问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启发性的信息或提示,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解决的框架和思维导向。这种引导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缩小解题范围,提高解题效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并且,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结合。通过提出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动力。这种与生活经验结合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开放性问题:“如果有一个正整数和一个负整数相加,它们的和是正数还是负数?请用你自己的方法解释。”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况下的加法规则,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又如,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引导性强的问题:“如何利用已知的长度和宽度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和计算技巧,激发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以上具体的教学案例和问题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开展小学合作教学,增强学生互动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为了成功实施小学合作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质的数学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解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火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合理表达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并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助互补的合作学习。在学习困难或有疑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知识和解题方法,共同攻克难题。这种互相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增强他们对团队合作的信心和乐趣。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小组合作的任务:给定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彼此讨论、解答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的解题方式,从中学习彼此之间的优点,培养合作、团队精神和发散思维。又如在“面积”有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小组项目:设计一个户外场地的面积测量任务。每个小组负责选择一个场地,确定测量方法,计算面积,并就最佳方案展开讨论。通过这个合作项目,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境,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合作能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可以交流思路、互相学习,生发更多解题思路,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设计课堂作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作业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可以让学生思考、探索,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解决复杂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题型,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业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综合题等不同类型,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而且,教师需要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或兴趣相关的作业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图形的相似”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开放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挑选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图形,计算其相似图形的比例尺,并用比例尺来画出相似图形的草图。对这类作业,学生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情境,灵活运用比例和相似的概念,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选择两个不同的几何图形,研究它们的属性并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需要通过讨论、比较和总结,这能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和分析能力,同时促进其合作与互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无疑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

应通过精心设计作业来引导学生深人思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思考[J].名师在线,2023(25):26-28.

[2]马红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3(25):83-85.

[3]陈守品,陈朝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路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 :107-109.

[4]彭爱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思维培养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11):53-55.

[5]张晓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第二课堂(D),2022(9):43.

[6]马小梅.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2(9):102-103.

[7]董自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3):71-73.

[8]马艳霞.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22(9):67-69.

[9]孙素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界,2022(17):68-70.

[10]刘纯华.培养创新思维,涵育创新素养——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6):40-42.

[11]马虎财.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22(5):93-95.

[12]李超.基于发散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3):134-13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