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量感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王燕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65-04

数学是小学主要学科之一,且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较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将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上,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同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积极地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内容少。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性内容相对较少,而数学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的科目,实践性内容较少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影响学习效果。第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同学生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不同,想要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还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然后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开展针对性教学。但是当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开展的教学活动比较统一,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第三,对学生量感培养重视度不足。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视度不足,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也没有将量感融人课堂中,导致学生量感普遍不足。第四,课堂教学趣味性不足。数学学科包含的知识比较多,而且很多数学知识相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无聊和抽象,想要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教师引入更多趣味性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本身,导致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佳。第五,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生活化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选择的内容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不强,也难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量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量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大小和数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概念,以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帮助他们锻炼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锻炼学生对数量和大小的感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和推理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量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如比较大小、计算和估计等。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估算和评估结果,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第三,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直觉。数学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经验迅速产生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直觉,更敏锐地捕捉数学问题的本质,更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当他们能够准确地估算和预测结果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这种积极的体验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并挑战更复杂的问题的兴趣。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原则

想要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非常重要的,而想要培养学生的量感,就需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原则,具体包括:第一,从具体到抽象原则。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时候,教师应该应从具体的事物开始,让学生通过感知和直观的方式来认识和感受数量的大小。例如,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不同数量的物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估算。第二,逐步迁移原则。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直观感知向抽象概念的迁移。例如,可以通过示教、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量的表示方法,如数字和运算符号等。第三,多种表现形式原则。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示和比较数量的大小。例如,可以让学生使用数字、图形、表格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和比较数量,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数量的大小。第四,自主探究原则。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感知和比较数量的大小,从而培养他们的量感。第五,综合运用原则。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量感与其他数学概念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长度、面积、容量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感知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从而培养他们的量感。

四、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基础认知

对小学生来说,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关键,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还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基础认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需要深入地研究学生情况,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深人研究教学内容,确保选择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使用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数量,通过让学生用计数棒或糖果等实物进行计数,他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体验到数量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并通过游戏中的实践来巩固对数量的认识。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建立对数量的基础认知。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数量比较的故事,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来理解和比较数量的大小。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参与和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数量,从而建立基础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8.pd原版全文

(二)结合量感培养要求,运用估量与精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结合量感培养的要求,运用估量与精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估量,即通过观察和推测的方法,估计出一些数值或量的大小。例如,在学习长度时,可以要求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然后再用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比较估量值和实际值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在估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量杯等,让他们进行精确测量,并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读数的方法和规则,提高他们的测量精确性。在估量和精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者的结果,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深人了解估量的局限性和精确测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数量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应用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估量和精测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容积时,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个容器可以装多少水,然后再进行精确测量,最后比较两者的结果。这样的实际应用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充分结合不同度量单位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单位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不同的数学单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这些单位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量感。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与学生一起观察不同度量单位所代表的实际量。例如,用一杯水来说明升的容量单位,用一米绳子来说明米的长度单位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单位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将1千克、1克、1毫克分别换算成克,让学生明白这些单位之间的数量级关系。此外,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不同度量单位的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购物时的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了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不同度量单位来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计算某个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或者计算一段距离需要多少分钟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单位。

(四)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度量单位的区别及关联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还需要更加重视师生互动,要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度量单位的区别及关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量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度量单位的用途和区别,类似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这些度量单位的差异。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来巩固学生对不同度量单位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度量单位,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展示、演示和解释他们负责的度量单位的特点和用途。教师还可以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度量单位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关联。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方式来找到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量感。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在购布时使用米来计量,而不是使用厘米或千米来计量?”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度量单位的使用和区别。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是帮助学生明白不同度量单位的区别及关联的有效方法。通过生活化教学、游戏化学习、自主发现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度量单位。

(五)利用多元教学调动量感需求,提高学生

对量感学习的主体性小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也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但同样,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相对不足,所以学生整体上呈现“三分钟热度”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主体性,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量”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课堂中的元素构成,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调动学生对量感的需求,强化学生量感思维。

1.联系生活,强化量感思维

小学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也需要利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推动经验与知识的融合,进而助力学生量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逛超市的经验,利用多媒体展现超市中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利用同样的钱去购买生活中的用品,看谁购买的物品多,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逐渐形成“钱与物品等价交换”的基本能力。而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由“收银员”去计算找零的金额,进而逐渐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金钱观。

2.游戏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量感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还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也需要重视游戏教学的应用,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量感的学习中,进而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认识时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时间卧底”的游戏,由教师准备6个卡片,其中一个与其他卡片不同,卡片的时间是通过钟表的形式显示,让学生去描述时间的特点,然后猜测谁是卧底。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描述时,逐渐形成时间的量感,让学生掌握时间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时间认知。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基础认知;结合量感培养要求,运用估量与精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结合不同度量单位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单位;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度量单位的区别及关联等方式,优化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杨俊杰.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J].学园,2024,17(7):53-55.

[2]姜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3,22(6):194-196.

[3]才昂仁增.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策略探究[J].智力,2023,15(31):17-20.

[4]张亚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8(29):77-79.

[5]龚小招.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6(27) :51-53.

[6]衡凡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24(17):141-142.

[7]邱红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29(12):96-98.

[8]芦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华人时刊(校长),2023,17(4):60-61.

[9]金爱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以“图形的测量”相关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2023,11(10):69-7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