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周云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73-04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形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数形结合思想强调从数量与几何形式的结合中认识事物,探索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从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世界,体验数学的多种思考方式。小学生处于数学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数量关系,感受几何直观,能帮助其建立数形观念,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提高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数形互动中学习数学,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建立数形观念
数形结合思想强调从空间与数量的结合中认识事物,数与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能帮助学生在操作和感知中建立数形观念。一方面,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动手实验,在具体的直观表象中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如通过排排坐游戏探索数的序列规律、用正方形瓷砖铺地板感知面积的概念等。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出发,将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循序渐进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通过折纸游戏理解分数大小的比较、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知轴对称的特征等,学生在数形的互动探索中,能逐步建立起数与形的内在联系,领悟抽象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能充分发挥几何直观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型,观察并分析图形的构成要素、结构特征,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视觉映像,并能在脑海中自由变换图形的位置和角度,想象其展开或拼合后的效果。例如,引导学生先观察正方体模型,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其各个面的位置关系,并尝试在脑海中旋转模型,想象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特征。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准确、丰富的空间表象,通过想象力与数学逻辑的互动,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内在本质,提升空间思维能力,而扎实的空间想象力,又能反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抽象,用形象思维方式分析数量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讲究逻辑推理,数形结合思想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数形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感悟几何图形中蕴藏的数量关系,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后,引导学生操作图形、观察变化,分析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方向、形状等要素的异同,总结出平移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以及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情境中,能有效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引入“指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特征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用数轴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数据信息等,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学会从数学的视角分析生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生活中主动发现和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知识开展探究。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数学实践,能真切感悟数学就在身边,体验用数学眼光重新审视世界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生运用数学抽象推广、用数学语言表达分析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轻形,忽视图形直观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解题速度,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数的运算和练习,而忽视几何图形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往往花大量时间讲授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题技巧,对与图形、几何相关的内容则一笔带过,缺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环节,学生缺乏从视觉直观中感知数字的机会,难以建立起完整的数形概念,更谈不上利用图形特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即使教学中涉及图形内容,一些教师也只局限于图形的名称、构成要素等表面知识,很少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数量关系。如学习统计与概率内容时,一些教师只让学生机械地画统计图,填涂格子,却很少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所揭示的数量分布规律。教学中重数轻形、缺乏数形融合的探究实践,割裂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重形轻数,忽视数量分析
与“重数轻形”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几何图形的感性认知,却缺乏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数量关系的环节,这些教师在教学图形内容时,通常会让学生观察操作图形,体验图形的直观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却忽视了探究图形内部蕴藏的数学原理。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只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剪拼等方式感受对称美,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对称轴两侧图形的数量关系,理解轴对称的数学本质。又如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操作过程和结果,却忽视引导学生分析图形各部分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表面上的操作实践,如果脱离了数量分析,就失去了几何直观的意义,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无法建立起图形与数量的内在联系,更无法领会到数学的抽象之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20.pd原版全文
(三)数形割裂,忽视两者联系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数与形割裂开来,忽视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在讲授数的概念和运算时,习惯于直接灌输概念和公式,很少借助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枯燥的数字堆砌中学习数的概念,无法直观地感知数量关系。如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如果借助图形表示出分数的部分整体关系,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比较方法,缺乏利用图形直观的做法。另外,在教学图形与几何时,一些教师只关注图形的直观特征,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内在的数量关系。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常用“长乘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却没有引导学生从长方形的图形特征中去感悟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由于忽视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学生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数学事实,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更难以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四)渗透不够,缺乏综合运用
一些教师对数形结合的内涵缺乏全面认识,在教学中渗透不够,对学生缺乏引导和训练。一方面,数形结合的内容涉及面不广,仅在个别教学内容中有所涉及,如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等,而在数的认识、运算等方面涉及较少,整体上渗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涉及数形结合内容的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个别知识点的讲授,而缺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迁移探索的设计。如在学习统计图时,教师一般只引导学生绘制和观察统计图,却很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另外,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往往直接进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轴对称特征分析问题的机会,教学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训练不够,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是一个个相互孤立的点,很难深刻理解数学原理,更难做到学以致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情境创设,引入数形结合问题
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容易被直观、生动的事物吸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提升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在情境中适时引入数形结合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形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铺地砖”的情境:学校要铺设一个长10米、宽8米的长方形广场,如果用边长1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学生初步探索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其数正方形地砖的个数,能否想出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情境中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图形的面积等相关知识,尝试用“长乘宽”的方法求出总面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数形结合中掌握新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同时激发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投人数形结合的学习中。
(二)操作实践,构建数形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在感知、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领悟数学原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感知数形关系,用数学眼光重新审视周围世界。教学中,要重视利用直观教具、数学模型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数与形的关系,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堆砌长方体,探索正方体个数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给出长、宽、高三条棱长,如何快速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尝试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表示计算公式,在探究中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深刻感悟抽象的数学概念从何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操作和动态探究的机会。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借助数学动态几何软件,让学生自主操作图形、添加对称轴,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虚拟的操作探究中,学生更容易突破空间位置的限制,从动态变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三)类比推理,拓展数形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总结规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拓展思路,提升思维品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数学事实,找出其中相似或不同之处,用类比的方式探索内在规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整数的加减运算,思考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类比中发现,整数加减需要满足加数、被加数是同种数,即单位要相同;分数加减也需要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能进行计算,学生通过对整数、分数运算的纵向类比,归纳出运算律,学会举一反三。除了纵向类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类比,用熟悉的数形知识去探索未知的数形关系。如学习统计与概率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图中的数据分布状态,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数轴知识表示出来?在数轴上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又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对统计与数轴知识的类比,学生尝试用数轴表示统计数据的分布规律,在建立数形联系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两个知识点的理解,横向类比有助于学生打破知识间的隔阂,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体系化的数学观念。
(四)综合应用,解决数形问题
开展数形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选用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数与形的知识,开展问题探究。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实际情境:小明的家门前有一条长10米、宽2米的小路,两边各种一排树,每两棵树间的距离是1米,两头都要种树,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呢?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画一个示意图,将树逐一表示出来,数出树的棵数;有的学生则可能直接利用乘除知识进行计算。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表征问题、进行探究,体会“一题多解”的魅力。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两棵树的间距改为1.5米,或者小路的长、宽发生变化,结果又会如何?学生在变式练习中,能学会从数与形的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学习了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后,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房间装修”的综合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数形知识,测量房间的实际面积,计算铺设地板、粉刷墙面等所需的材料数量和费用,并尝试进行预算,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升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载体,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必将使数学学习更加鲜活生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主人。
四、结论
数学是严谨而充满智慧的科学,数与形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数学本质,充分认识数形结合的独特教学价值,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渗透策略,把数形结合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数学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群.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8):71-73.
[2]田小婧.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1):113-115.
[3]周淑霞.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互动软件,2023(7):686-687.
[4]甘色兰.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研究[J].互动软件,2023(7):648-649.
[5]刘菲菲.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5):19-2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