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角下提升高中生数学素养的路径探究
作者: 王莉萍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077-03
实际上,数学课程属于一种语言,只不过这种语言并不仅仅是由文字组成,还包含着数字、字母、符号等,是一种经过慎重且精心设计的语言。通过仔细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真正做到把握和应用。但数学阅读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一些教师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弱,影响到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及时承担起自身的教学责任,创新和设计数学阅读教学,用阅读的形式展开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丰富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之后,他们才能自发参与阅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时务必遵循丰富性原则。一方面是阅读材料的丰富性,立足于数学教材,挑选出与之相关的丰富材料;另一方面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性,引人一些新颖、有趣的阅读方式。这有助于提升数学阅读的趣味性,为学生打造出气氛活泼的数学阅读课堂,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展开阅读。
(二)价值性原则
数学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材料,所有的教学活动也都是以其为基础,带领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成长。由此可见,阅读材料的重要性。倘若只是随意挑选出阅读材料,甚至与数学知识割裂开来,那么这样的数学阅读将会失去意义,反而加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阅读时务必遵循价值性原则,即保证数学阅读材料本身的价值,紧紧围绕着数学知识。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三)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明确提出,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数学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时务必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学时,须切实把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阅读能力,挑选出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尽可能维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稍微转动脑筋就能有所感悟。另外,也需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知识理解。
二、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内容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务必深挖数学教材内容,寻找恰当的阅读材料,保证阅读教学的时效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数学教材目标的基础之上,再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知识和定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这一节数学内容时,要求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并把握集合概念。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那么必须带领学生深度阅读集合概念,这时候,阅读教学重要性显现出来。第一,教师应深挖教材内容,把握这一节内容的重点,即集合的概念。而集合概念言简意赅,往往需要学生逐字阅读,认真解读概念的核心,才能把握其本质。第二,正式带领学生展开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寻找核心词汇。可能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核心词汇,那么教师可列举,包括一般、指定、全体等。经过阅读之后,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一点,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上,更应该结合具体的例子,或者是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这样深挖数学教材内容,推动学生深入阅读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牢固把握数学概念。
(二)创设阅读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轻松、活泼的数学情境往往能快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适当创设数学阅读情境,让情境成为启发学生主动阅读的载体,提升数学阅读教学的效果。根据具体的数学阅读材料,考虑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创设出具有生活因子的阅读情境,既能拉近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阅读,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阅读观念,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获得知识。
比如,在学习“基本立体图形”这一节数学内容时,要求学生能阅读和掌握旋转体的概念和特征。由于该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无法把握。对此,教师可改变教学思路,创设出“旋转体”的阅读情境:展示体育课堂上学生打乒乓球的画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学生对这一情境十分熟悉,所以学生纷纷融入情境中。经过观察之后,学生开始尝试描述。这时候,教师可模拟出乒乓球旋转的剖面图,让学生结合该图继续阅读其概念。有了该情境的衬托,学生不用再凭空想象,而是能肉眼看到,更有助于学生展开数学阅读。同时,再带领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准确总结出旋转体的概念。这样的数学阅读情境,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又能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产生和总结,提升学生的概念理解深度。
(三)创新阅读方式
一些教师只是给出阅读材料,生硬地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数学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枯燥,他们很难提起兴趣,导致他们选择应付了事,很难从中有所收获。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阅读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除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还可引入其他方式,如小组阅读、游戏方式、电子阅读、视频跟读等。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在这些新颖阅读方式的吸引下,学生自然会对数学阅读充满热情,从而主动参与并完成阅读,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古典概型”这一节时,假如直接给出基本事件、可能事件等数学概念,生硬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那么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对此,教师可采用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小组阅读,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展开阅读。第一,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阅读能力展开全面分析,采用互补的分组方法,进行均衡分组。第二,针对本节内容,给出小组阅读任务:小组演示投掷硬币实验,并分析实验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尝试总结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以及特点。第三,将数学课堂交到小组的手上,鼓励他们积极阅读,分享他们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要过多干涉小组阅读,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这更能保证小组阅读的效果,促进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数学成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21.pd原版全文
(四)注重阅读指导
一些学生的数学阅读效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他们在阅读时经常会陷入盲目阅读的困境,不知道阅读重点是哪里,也不清楚阅读方向。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务必注重数学阅读的指导。有效的指导手段就是课堂提问,围绕数学阅读材料,设计一系列问题,深入阅读材料的内部,找到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深度阅读,既能大幅度改善学生的阅读质量,又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快速实现既定的数学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习“简单随机抽样”这一节时,为了明确学生的数学阅读方向,教师应及时展开阅读指导。第一,直接展开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口普查吗?上一次人口普查是什么时候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可继续提问:“除普查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调查方法呢?”由此引入简单随机抽样这一方法。第三,可再次追问:“通过阅读数学概念,想一想普查和抽查这两者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引领学生展开阅读,分析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在这里,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若是发现学生对哪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够透彻,教师也可及时展开提问,引领学生再阅读和再学习。
(五)组织阅读活动
仅仅依靠教师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能自主分析、思考和升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及时组织数学阅读活动,用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实际上,数学教材以外还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那么教师可将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像读书会、家庭阅读等,或者组织阅读比赛,设定不同的名次,用比赛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与传统的数学阅读相比,这样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可有效改善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能尝试运用学习到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去感受数学知识。
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可组织“数学读书会”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在课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或者上网搜索数学资料,并总结阅读心得,等到下节课的时候,再与他人分享、交流。教师也可适当推荐数学读物,像《数学万花筒》《趣味数学故事》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自主选择。这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多数学内容,开阔学生数学视野的同时,也能起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眼光、数学素养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有极大的优势,可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务必加大研究力度,立足数学教材,把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彦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实践[J].教育界,2024(21):44-46.
[2]黄洁雨.阅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4(7):65-67.
[3]张荣欣,郑悦.聚焦能力与素养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高中数理化,2024(7):70-72.
[4]孙丽佳.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实践[J].学周刊,2024(12):91-9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