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作者: 王欣怡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125-04
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阶段,课程思政肩负着价值观塑造的关键使命。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的指导意义非凡,它能助力教师洞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而将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乃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必由之路。这种融合可以巧妙地把思政元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依据学生心理因材施教,为小学教育增添新的动力源泉。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进而有力地推动小学生在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在小学教育里,教育心理学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教师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道路,被它犹如一盏明灯般照亮。教师通过对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能够精准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与方向,进而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方案。因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互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投人度,所以它有助于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思政在小学教育中的内涵
课程思政在小学教育中的内涵非常丰富、深远。它不是简单地往课程里加入思政元素,而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渗透。把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责任感这些正确的思政要素巧妙地融合到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里,这就是小学阶段课程思政的体现,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课程思政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对多元文化能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挖掘各学科课程里包含的思政资源,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扎实的思想根基。
(三)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适应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二者的融合有助于达成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教育心理学为课程思政的有效施行提供了依据,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思政教育契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防止生硬地灌输。课程思政则为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价值导向,使得心理教育不但重视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且更关注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健康成长。这种融合也能够使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得以丰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从而让小学教育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发挥更大的效能。
二、融合的目标导向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据相关研究表明,约 30% 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在儿童时期初现端倪,所以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教师能够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原理,例如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调整教学方法,以故事、案例等形式把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这样做可以将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融人课程思政内容,如培养学生的坚韧、乐观、包容等品质,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他们能够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调查显示,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仅有 40% 的小学生对基本的思想政治概念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可以把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这能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用更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比如,教师在讲解爱国主义时,能借助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共鸣原理,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将思政教育融入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的日常教学各个环节,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动小学教育整体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传授、心理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促使小学教育从单纯注重知识教学向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得益于这种融合。教师能够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课程思政的内容相结合,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资源,如编写融合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校本教材,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有深度。从教育评价的视角出发,评价体系的更加完善是这种融合所促使的。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考核,而融合后的评价体系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这有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使小学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融合
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融合。各学科教学内容能够巧妙融合教育心理学原理与课程思政元素。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引领学生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顺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要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授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讲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有数据表明,这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以《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首先依据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小学生注意力和情感发展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播放一段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的视濒片段,视濒中激烈的战斗场景、五壮士坚毅的神情瞬间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符合小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更易产生兴趣的心理规律。在讲解课文时,教师按照教育心理学中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先从字词人手理解课文大意。然后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详细描述了狼牙山五壮士在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时临危不惧,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绝路的英勇事迹。通过对五壮士在战斗中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以及自我牺牲精神的深人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课后调查显示,超过 80% 的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內心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狼牙山五壮士和敌人,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五壮士的艰难抉择和伟大精神。这一活动不仅符合教育心理学中通过体验式学习加深知识理解和情感共鸣的原理,也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角色扮演后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五壮士行为的敬佩,并且思考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在面对困难时要像五壮士一样勇敢坚定,不轻易放弃;有的学生表示要爱护国家的一草一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34.pd原版全文
这种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依照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思维训练的理论,设计具有挑战性但又契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通过介绍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弘扬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科学课上,结合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好奇心的研究,设置有趣的科学实验,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引人思政教育内容,如强调科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得学科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又可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协同
教育心理学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课程思政为教学方法赋予新的内涵,所以教学方法的协同是实现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依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可行的,这种方法符合教育心理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理。在语文识字游戏等游戏教学过程中可融人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词作为游戏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的同时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小组合作学习法也很有效,它符合教育心理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话题,如如何在校园中践行文明礼仪,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提升合作能力又能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情境教学法同样能很好地实现二者融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在历史课上创设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让学生仿若置身其中,在这个情境里,教师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融人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评价的整合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教学评价的整合而言意义重大。调查表明,当前在小学教学评价体系里,仅有大概 30% 涉及课程思政与教育心理学融合的考量。在实际的教学评价整合操作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在评价目标方面,应明确地把思政教育成果和教育心理学所重视的学生心理发展成果相结合。比如,设定这样一个自标:借助课程思政的融人,让至少 60% 的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方面有显著表现。
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说,不能只依靠教师评价,而要把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起来。有研究显示,加入学生自评和互评之后,评价的全面性能够提升大约 40% 。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关注学生在接受思政内容时的心理反应。例如,在评价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时,要考虑学生是否从内心真正认同,而不是仅仅记住了知识,这一评价因素在整体评价中应占 30% 左右。再者,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纸笔测试只能反映一部分成果。调查发现,把实践活动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纳入其中后,对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准确性能够提高约50% 。只有通过这种全面的教学评价整合,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融合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一)面临的挑战
一个重要挑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同时掌握,可当前部分教师在这两方面的知识储备均有欠缺。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被部分教师准确把握,因为他们对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就变得困难。并且,一些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內涵和实施方法的系统学习,致使在融合时出现生硬嫁接的状况。教学资源的整合也是一项重大挑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编写是现有的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常态,缺乏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思政融合的系统性内容。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就得由教师自己来做,然而这对教师而言,工作量既大难度又高。
(二)应对的措施
需从多方面着手以应对这些挑战。首先,应加强教师培训来解决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当前仅有 30% 左右的小学教师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培训。学校需制订完备的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不少于两次的专业培训,且每次培训时长不少于20小时。培训内容应包含对教育心理学的深度解读、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剖析以及二者融合的具体策略等。在教学资源整合上,要激励教师开展团队合作。研究表明,教师团队合作挖掘和整合资源的效率比单个教师独自工作高出 50% 以上。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教学资源整合项目组,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支持,让教师们共同开发融合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思政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料。
要积极探索创新以应对评价体系的挑战。约60% 的教育专家认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需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变革。一方面,评价目标要明确纳人教育心理学要求和课程思政目标;另一方面,要丰富评价内容,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在评价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例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补充等。
五、结论
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且意义深远。数据表明,当前二者的融合存在诸多挑战。不过,若能采取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效率在 50% 以上)积极探索评价体系创新等措施,就能推动小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琦.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3.
[2]胡娇,陈伟.课程思政的分析维度、内涵阐释和体系建构—以惠州学院教育学类专业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23,43(2):42-46.
[3]赵艳君.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第九辑,2022:77-78.
[4]靳君梅.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财富时代,2021(6):95-9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3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