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考试命题路径研究

作者: 徐婵 汤标 叶会芬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考试命题路径研究0

摘 要:本文在剖析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和考试命题的概念认知与相关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人本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则,提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题命制建议:明确试题立意,强化顶层设计;精选情境载体,提升测评效度;优化测评任务,深化思维考查;完善评分标准,推进素养分级。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7-0045-05

在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从知识立意阶段、能力立意阶段过渡到素养立意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成为高中地理考试命题新基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应定位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的测试与考查上”[1]。

一、基本认知

1.概念认知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是依据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过程。测评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发展性与开放性。常见类型有纸笔测试、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其中纸笔测试客观性强、成本低,便于实施、评价与存档,占学生学习评价的主导地位。

考试命题是基于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高考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编制具有特定测量目标和测量功能的试题及试卷的过程。考试命题旨在通过对学生学科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科学测量,专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具有导向、诊断、评价和激励功能,为教学改进、学生评价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高中地理考试命题一般流程,需随教育理念革新与社会需求变化持续优化命题范式(图1)。

2.相关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与考试命题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两者相互依存,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为考试命题提供方向,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为考试命题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在命题实践中,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结果反馈于命题优化,调整命题策略,提升试题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考试命题是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重要手段与实现工具,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度抽象且复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的综合体,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难以直接观测和量化。它不局限于对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考试命题通过设计复杂情境和具体任务,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表现,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判断、思维和实践能力水平层次,并反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提升地理教育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命题路径

试题应包括立意、情境、任务与答案4个要素[2]。基于人本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则,可从试题四要素展开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考试命题路径讨论。

1.明确试题立意,强化顶层设计

试题命制作为系统性的工程,试题立意和顶层设计是保证试题质量、实现考查目标的关键要素。

试题立意是试题命制要达到的价值取向与考查目标。一方面,考试命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凸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因此,试题立意应紧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考查目标,达到知识考查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辩证统一。

顶层设计是试题命制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布局。顶层设计需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综合考虑试题的题型、题量、分值、难度、区分度、知识覆盖面等要素,确保试题能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鉴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命题人需提炼能反映地理学科本质特征、高度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统摄作用的核心概念,以此为基础,架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并组织试题,依据学情特征与素养层级设置差异化的测评梯度,助推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结构和内涵,提升地理学科素养水平。

试题立意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既为顶层设计指明目标方向,又约束和规范其实施路径;顶层设计则是落实、深化试题立意的保障,两者相互依托、良性互动,共同构建科学命题体系,确保试题既符合教育目标,又贴近学生实际,确保以素养为导向的命题工作科学高效。下面以2024年山东卷第19题为例进行说明。

【原题重现】材料一:防洪限制水位是水库在汛期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受防洪限制水位的约束,汛期降雨径流经水库调节后,仍有大量径流未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弃水排放。

材料二:近年来,丹江口水库以《丹江口水利枢纽调度规程(试行)》为基础,主要从汛前水位消落、汛期水位控制、汛末蓄水3个方面进行优化调度的探索。2021年,基于精准的降水、洪水预报,丹江口水库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调度超额完成供水计划,并首次蓄水至设计蓄水位170 m。图2示意汉江流域概况。图3示意优化调度方式与规程调度方式的对比。

(1)分别指出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与汛期水库蓄水量大小、预留防洪库容大小的关系。(3分)

(2)以保证防洪安全为前提,优化调度过程中,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的基础上适度上浮。说明丹江口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适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条件。(4分)

(3)分析与规程调度方式相比,优化调度方式的供水优势。(8分)

【试题解析】该题以丹江口水库的优化调度为研究载体,关注国家水网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战略,试题将2021年丹江口水库首次达到设计蓄水位的历史性突破作为分析对象,反映了新时代水利科技的发展动态,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试题精心组织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区域特征,从复杂图文材料中提取关键地理要素,进行信息整合与分析,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地理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考查。通过系统分析水资源质量、数量及时空分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水资源利用中防洪与蓄水、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在人地矛盾中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体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技手段对传统水利管理的革新作用。

2.精选情境载体,提升测评效度

情境是指在考试命题中为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而设计的特定背景或场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生产生活问题时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

情境素材来源应多样化,可从权威新闻报道、学科学术研究等渠道精选。新闻报道可选取贴合现实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如气候变化、灾害防治、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等,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地理因素,传递正确价值观。学科学术研究则取材于学术权威期刊、科学地理实验、地理研学、地理著作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材,涵盖全球视野下的地理学科前沿动态,提供多元空间尺度。基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学术素材不局限于《地理学报》等顶级地理学类刊物的论文,也可取材于其他跨学科期刊,通过复合型情境拓宽学生视野。

情境素材开发与加工应基于试题立意和顶层设计,考查高中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呈现方式上,情境的构成与情节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采用文字材料、图表、实验数据等多样化的形式还原真实地理环境,增强情境代入感与答题体验感的同时满足不同考生认知特点,尽量保证考试公平性。在呈现过程中,注重层次性与递进性,在匹配考试时间的基础上,设计不同难度层次和思维深度的情境,如基础知识考查依托简单情境,复杂内容则创设跨学科知识整合、地理现象时空演变、科学实验探究、开放式社会决策等情境,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递进,真实、全面地测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语言表达上,在保留足够解题信息的基础上截取整合素材信息,删减冗余文字,清晰规范地传递情境内容,确保考生准确理解题意,提取关键信息。

同样以2024年山东卷第19题为例进行说明。该题情境设计承接立意,紧密关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对接水利工程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时空调配中的地理学科智慧,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情境素材来源于学术论文《丹江口水库汛期优化调度实践及风险效益分析》,试题情境整合并精简论文材料,将学科原理和规律融入复杂真实的生产情境,重新绘制丹江口水库调度方案示意图(图4),去除多条对解题无意义的水位线,指明160 m、163.5 m水位线的意义,补充5月水库利用来水充蓄等关键信息,降低学生文字材料阅读量的同时减少干扰学生解题的冗余信息,契合高中生认知水平,隐藏气象预报等直白信息提示,让学生结合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应用水库调度原理。基于设问筛选、匹配素材,情境的呈现从材料一中单一的防洪限制水位的理论内涵延伸至材料二的实际调度操作,难度由浅及深递进,多尺度测评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3.优化测评任务,深化思维考查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任务常以设问的形式呈现,是连接试题情境与素养表现的关键枢纽。可从任务的选择、设置和表述三方面进行讨论。

在测评任务选择上,首先,保证任务的导向性。任务应承接试题情境,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展开,从而确保内容紧密联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注重题型的多样性。一方面,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目标等级匹配相应题型,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考查基础知识,通过论述题、分析题等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将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转为可观测指标。另一方面,增添地理绘图、数据计算、实验方案设计、经验总结提纲拟定、推荐理由说明、推广条件列举等新题型,设计开放性问题,打破传统设问方式,有效测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最后,重视任务的实用性。通过地理过程分析、现象评价和策略提出等任务,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测评任务设置上,创设阶梯式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善知识网络体系,提升思维层次。任务各小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基础概念理解到综合要素分析评价和策略制定,既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侧重评估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迁移应用能力,达成知识考查与能力发展的动态平衡。

在测评任务表述上,首先,要精准使用指令动词。采用“描述、说明、解释、比较、分析、评价、论证、设计”等分层级行为动词限定任务要求,明确试题考查方向,避免模糊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其次,要明确任务限定条件。除了限定具体时空背景和特殊主体,还可运用“基于……前提下”“从气候/地形/水文等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原因”“有利/不利影响”等表述,模拟真实场景的约束条件,聚焦核心问题,防止学生思维过于发散。最后,要规范任务语言表述,做到简明、清晰、准确,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精准把握测评要求。

同样以2024年山东卷第19题为例进行说明。试题任务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包含概念辨析、条件推理和优势评价等,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第一问侧重“防洪限制水位”“汛期水库蓄水量”和“预留防洪库容”的概念与关系分析,以概念为突破口展示水库防洪与兴利的矛盾,通过概念的专业定义推演出三者关系,检测学生的水库调度基础认知框架。第二问针对丹江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这一核心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图文材料提取气象预报和水文监测技术、联合调度等要素信息,阐释水位动态调控的保障条件,凸显了精准调度技术在防洪与兴利方面的重要价值,考查学生对复杂系统要素的分析能力。第三问限定了“与规程调度方式相比”,避免了答案的泛化,做到限定性与开放性的结合,引导学生从水资源时空分配、防洪和供水双重目标等维度展开辩证思考。任务表述精准规范,分值比例与问题复杂度、思维量呈正相关,构建了水库调度的完整认知链,全面考查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