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探究
作者: 章怡晨 杨成凤 韩会然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与地理整合性教学情境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以“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设计具体教学案例,以期为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探究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整合性情境;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7-0056-06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研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众多学者强调了地理情境教学的重要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整合性情境的提出,契合新课改指向,是情境教学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统一,可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学出发进行架构,将情境与课堂要素紧密融合。本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探究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对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及其实施路径。
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意义重大
1.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受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或受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教师存在只根据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以自身教学经验来评定教学重难点、设置教学活动以及只强调通过阶段性的纸笔测验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现象,这往往会导致“教课无魂,学习无心,评价无实”,教、学、评相互孤立,彼此脱节,同时,也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限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弱化学科育人功能。新课改背景下,强调“教—学—评”一致性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强调“以终为始,始终统一”,需考虑学生应当习得什么素养、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并通过全过程、有预设、可测量的反馈检验学生“学的程度”与教师“教的效果”[2]。
2.整合性情境教学
整合性情境指将碎片化且无序的要素汇集成一个完整的真实场景,其实施过程强调以一个核心主题情境为背景,创设一系列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探究活动,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将真实连贯的情境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合[3]。当前,多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变革仍延续了传统地理情境教学的弊端,即只注重表层学习、表演学习、表面学习,忽视了情境的本质作用。而整合性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融合在一起,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思考,使学生在情境中沉浸式学习,增强知识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以及学生自身的满足感。知识不是书本中的抽象符号,而是出现在现实生活、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通过预设实际情境和处理实际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角度、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实质性改变。
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
“教—学—评”一致性即用一致的目标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开展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明确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情经验为出发点,教学任务设计以学生经验发展为核心,教学评价标准设计以检测学生经验发展情况为根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关心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程度。此外,“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通过开展教学评价考察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有效教学提供切实证据。
“教—学—评”一致性观念引领下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以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复杂、蕴含教学知识的多元情境为载体,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教依目标而行,学循重点而进,评遵导向而评”的效果。
此外,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不仅强调情境之间的进阶,也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知识的构建。无论是目标的确立、情境的选择、问题链的创设还是教学任务的安排,整合性情境都强调服务于目标和主题,形成完整的结构链条。因此,学生习得的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由知识联结建构而成的知识面,是清晰的知识体系。地理学一大特点就是其综合性,只有构建系统动态的知识体系,才能应对复杂的地理实际问题,并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其进一步转化为思维品质,真切落实素养立意下的发展性课堂。因此,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情境教学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图1)。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创设策略
1.预设评价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要始终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的过程即不断朝目标接近的过程。为此, 教师需在教学开始前对课标和教材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目标,确定评价学生成果达成的标准,将评价设计嵌入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之前[4]。根据评价标准选择教学情境、设计与开展教学,使学习目标由“预设性”转变为“生成性”,将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学生实际教学活动中可操作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素养,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并参与目标的达成,真正发挥目标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
2.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情境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首先,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入手,分析学生需掌握的核心内容,选择针对性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其次,情境还要具有真实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情境的沉浸度,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经验认识新知[5],让知识的获得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融合。此外,情境应具有探究性与进阶性,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子情境,形成阶梯式层层递进的结构[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最后,将情境进行整合,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构建一个具有系统知识结构的整合性情境,寓教于境,才能将抽象的非结构化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可灵活运用的结构化知识。
3.分析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其中,信息加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建模能力等都需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问题链的设计与展开是整合性情境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在情境的问题解决中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才能真正将自身置于情境中。教师要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基本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相应评价要求,设计逻辑完整的问题链,将情境“问题化”,并注重问题链的梯度性,促进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进行知识的层进式学习,进行深度思考,实现思维进阶。通过对低阶到高阶、一般到具体、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形成超越表层符号简单教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包含知识内在逻辑结构和本质意义的学习领域,挖掘知识的丰富内涵,提高知识处理的深度、广度、关联度,实现深度教学。
4.深挖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问题探究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对问题链进行探索[6]。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导下,教学活动的设置应结合教学情境,围绕核心素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并体现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创新性和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视频与图文材料展示,先引导学生直观地认知情境中的地理表象,再引导学生理性地研析表象下的地理原理,使学生逐步解决疑惑和认知冲突。之后,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模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表达见解、建构知识、得出结论[7]。在实际设置中,不仅要以知识体系建构和学科思想建构为明线,更要在暗线中融入学生情感态度和生命成长中的价值观养成,发挥整合性情境教学对核心素养培育的作用。
5.立足学评统一,贯穿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设计中,学习评价往往只发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即只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学习评价对于学习过程的引领作用,弱化了评价与学生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8]。“教—学—评”一致性强调评价应置于教学设计之前,体现教学目标,引领教学任务,在学习活动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在表现性评价、思维结构评价等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中,学会思考、学会实践。最后,通过评价反思调整教学,将目标导向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思维素养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教师也可通过转换情境,对情境进行拓展或改造,在相似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锻炼其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图2)。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案例
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以“黄土高原的四生四世”为背景,展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为“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对中国区域的整体状况有一定了解,能体会到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致了解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也具有重要的思政意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2.评价任务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任务设置如表2所示。
3.教学情境选择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曾指出:“黄土高原是地球上最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黄土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问题十分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先后实施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系列措施。经过持续治理,如今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情况极大好转,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如今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被防风林环绕,种植着各式作物,呈现出“高原江南”的景象。基于这一变迁历程,以时间线为线索,梳理“黄土高原的四生四世”整合性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养成核心素养;在对时事新闻的了解中,加深家国情怀,形成时代视野。
4.教学过程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图3与表3所示。
四、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地理整合性情境教学,符合新时代下的教学发展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继续探索整合性情境教学与“教—学—评”一致性的更深内涵,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程海军.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大气热力环流”为例[J].地理教学,2023(10):21-24.
[3] 韩旭,户清丽,孙浩畅.立足整合性情境: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必由路径[J].地理教育,2024(11):3-8.
[4] 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1(4):23-26.
[5] 陈映珊.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建构——以“热力环流”为例[J].地理教学,2024(18):37-41.
[6] 李艳.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J].地理教育,2024(9):27-30.
[7] 刘信.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一境贯穿式”情境教学的模式与实践[J].地理教学,2024(10):19-23.
[8] 雷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0):42-49.
[9]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的通知[EB/OL].(2010-12-30)[2025-01-25].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101/t20110117_962112.html.
[10]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N].中国科学报,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