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导学:用好教材的章首页
作者: 马丹丹 陈彩霞章首页是教材中每个章节内容前的首页,以一页的篇幅介绍本章学习要点,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章首页是教材编写专家紧扣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理念精心设计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导引作用。当前,不少教师认为章首页只是教材中的装饰,缺少对其内容的梳理分析与运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和育人价值。而且,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教材章首页在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也很少。这对一线教师来说,缺少了相应的案例参考。下面以2024年出版的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下简称"七上新教材"为例,对章首页设计进行梳理分析,从助教、导学两方面,探索利用教材章首页教学的策略。
一、教材章首页分析
教材章首页是单元学习的“窗口”。七上新教材共有6个章首页,每个章首页均包括:章标题、章首图、章引言、章问题。这四个部分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布局版面。
章标题为地理名词概念,统领整个章节的学习内容。例如,第二章的章标题为“地图”,第二章的三节内容依次是“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选择和应用”,由此可见,“地图”一词高度凝练了本章学习内容。
章首图是本章出现的第一张图,是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实景图或实物图,它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章节学习内容,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的章首图为《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这是出自我国第一部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地图集的局部图。2教师可以利用该图引发学生思考地图的绘制、阅读、运用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地图内容的学习兴趣。
章引言为两三句精炼的情境导人语和引出章问题的过渡语。一般而言,情境导入语与章首图相契合,彰显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视角与核心思想。例如,第五章章引言“人们适应当地环境,相聚而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一人地和谐观。引出章问题的过渡语的表述较为统一,格式为“在本章,我们学习…的下列内容”。
章问题是紧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内容要求分解的问题链,一般有3一6个问题,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章学习内容的重点。章问题基本围绕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线索逻辑形成问题链,包含了章节中的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及其形成机制,是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指南针”。例如,第一章的章问题共有6个,其中“为什么说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属于“为什么"的问题,“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属于“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属于“怎么办”的问题。
二、教材章首页使用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助教和导学两个维度,探讨章首页的使用策略,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一谈。
(一)助教
课标要求“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设计有驱动性的地理问题和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将评价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3]。教师可以章首页为抓手,把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制定教学评价。下面以第二章的章首页为例,详细说明。
1.利用章问题把握教学目标
章问题依据课标要求,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章问题有助于教师站在章节整体的高度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把握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课时目标,避免教学设计偏离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备教材环节,应首先整体浏览章首页,然后着重逐一梳理分析章问题,再将章问题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章问题按照学生立场的“行为动词 + 行为条件 + 表现程度”格式改编为教学目标。以第二章章问题之一“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为例,教师在紧扣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梳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围绕“地图的三要素”主要内容,参考章问题,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和裴秀“制图六体"准则,学会辨别方向、量算两地之间距离、识别常见地理事物图例,掌握阅读“地图的三要素"的方法,培养读图、用图的习惯。
2.利用章首图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学生从课堂链接真实生活世界的纽带。章首图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与章节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具备真实性、生活性、学科性的特征,符合课标要求。教师可以利用章首图创设教学情境。
第二章的章首图是《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禹贡九州山川之图》是中国晋代制图学家裴秀绘制的,描绘了从上古到西晋时期的行政区划、历史事件、山川、河流、交通等情况,是中国文字记载中最早的历史地图。裴秀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家和地理学家,他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编制地图的准则—“制图六体”[4]教师首先可以利用该图构建历史情境,将裴秀的“制图六体”准则转化为比例尺、方位等地图要素的认知载体,在古今对话中激活学科思维;然后,开发认知情境,通过《禹贡九州山川之图》的图例符号分析,搭建从图例识别到空间量算的认知阶梯,使抽象制图原理具象化;最后,创设实践情境,以“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为载体,将地理空间符号表征转化为可视化任务,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利用章首图《南宋刻本<禹贡九州三川之图>局部》创设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学生探索地图语言的要素组成和功能价值,又有利于彰显中国古代地图学和地理学的成就,挖掘并发挥章首图的育人价值。
3.利用章问题设计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指明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方向,既提示学习的研究范围,又提供地理学研究视角。章问题是教材编写专家针对章节学习内容高度提炼整合而成的,体现了学科知识结构、学科方法与思想,为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提供了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机械照搬章问题,而应将章问题进行细化并分解为具体的课时教学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03.pd原版全文
例如,第二章共有5个章问题,“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这个问题对应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情境下,将该章问题细化为以下教学问题:(1)以《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为例,你能在常规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吗?(2)你能在《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中识别山脉、河流、城市、交通线路等常见图例符号,并描述它们的分布特征吗?(3)你能在《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中量算某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吗?
4.利用章首页制定教学评价
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教学目标指向哪里,教学评价就应跟到哪里。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时,可以将章首图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载体之一。章首图是与本章内容紧密关联的,其地理学科性突出且极具典型性。教师可围绕章首图制定评价条目,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内容科学解读章首图,以此检验某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可以将章问题作为制定评价内容的参考依据之一。章问题是本章内容高度凝练的核心问题,并指向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某一章问题,将该核心问题拆解细化为几条次级问题,再将次级问题改编为几条具体的评价条目。以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学习评价为例,教师可以章首图《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为载体制定一条评价条目:能够依据《南宋刻本<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局部》说出中国古代地理学和地图学的成就。该条目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地图绘制规则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我国古代地图学成就的感知。以章问题“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为参考依据,可将其细化为3条评价内容:能在常规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在地图上量算某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能在地图上识别山脉、河流、城市、交通线路等常见图例符号。
(二)导学
将教材转化为学材,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浓厚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章首页的导学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章首图与章引言的图文设计,触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特性的感知,形成章节学习的前认知图式;二是利用章问题搭建思维阶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储备知识出发,实现从事实性认知到概念性理解的初步跃迁。发挥章首页的导学作用,既遵循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契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逻辑,使章首页从静态教材要素升维为动态学习导航系统,真正实现教材向学材的功能转化。
1.利用章首页激发兴趣,形成学科感性认识
章首页是整章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教师可以通过章首图与章引言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图式,帮助他们实现新旧知识联结。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阅读章首图,激发学习兴趣。章首图契合章节学习主题,既生动有趣又有学科特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以下三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一,运用移情式提问建立心理联结,如展示第五章章首图《福建漳州土楼》时设问“若你在此居住,会如何向游客解说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角色代入激活学生经验;其二,实施对比可视化教学,如针对第四章章首图《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设计“草原地貌数字比对"活动,使用AR技术将章首图与历史影像叠加,动态呈现生态变迁过程;其三,开发亲近乡王活动,如围绕第三章章首图《广东深圳月亮湾》,设计“我为家乡代言"研学任务卡,引导学生结合章首图收集实地数据,实现从景观亲切感到学科价值认同的升华。
其次,阅读章引言,唤醒学生的已有图式。章引言为章节内容学习的情境导人语,教师可以借此唤醒学生脑海中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知识图式,为他们学习新知做铺垫。例如,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的章引言:“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人是人文景观的创造者。人们适应当地环境,相聚而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在共读章引言的过程中进行关键词批注,如朗读“人文景观的创造者”时同步圈画“适应”“相聚而居”等关键词,触发学生联想已有的自然地理知识;再运用概念图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尝试画出“自然景观成因图式”(如反映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思维导图);接着,通过认知冲突问题,如“为何相同自然环境下会形成不同文化习俗?”,引导学生发现已有图式中的盲区。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将章引言从信息载体升维为认知脚手架,实现从知识唤醒到意义建构的深度导学。
再次,思考章首图与章标题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章首图的寓意及其与章节学习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阅读《福建漳州土楼》实景图时,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图像特征与章节核心概念(如人地关系)之间的内在关联:“图中哪些视觉元素最突出?”“建筑形态隐含哪些人类主动适应环境的智慧?”“为何选择传统土楼而非现代建筑作为章首图?”如此,引发学生对图像的深度思考,进而使其理解章首图与章标题匹配的深层逻辑。
最后,阅读并回答章问题,尝试进行知识间的“同化”反应。以第五章章问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例,学生原本对世界文化内涵的理解为语言、文化、宗教、艺术等,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章标题“居民与文化”、章引言、章首图《福建漳州土楼》,产生新的认知:世界文化的内涵还应包含民居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反映人们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形成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都应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如此,学生将新的认知有机融人原有知识图式,使新旧知识联结产生“同化”反应,不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利用章首页自主测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章节内容学完之后再次阅读章首页,通过以下步骤,将对章节内容的感性认识过渡为学科理性逻辑,逐渐提升地理核心素养:首先,通过章问题进行自主测评,评估自己对本章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自主测评反馈进行查漏补缺学习。其次,反复体味章问题,提炼地理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并尝试解释这些地理概念的原理。再次,梳理地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学科概念体系,培养地理学科思维与方法。最后,再次阅读章引言和章首图,尝试用地理学科专业语言阐释章首图中蕴含的具体学科知识、方法与思想,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第六章中,章首图为《联合国总部大厦》,章引言为“虽然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只有我们和睦相处,合作共贏,才能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本章,我们学习全球人文环境关于发展与合作的下列内容”,章问题为“不同国家发展水平有哪些差异?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学完第六章内容后,首先对照章问题自主测评,回答要点包括: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方面有差异;快捷、高效、多样的交通运输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货物输送和人员往来,为全球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球经济发展、全球环境治理、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等方面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其次,从章问题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次级概念“全球发展格局”“国际合作机制”“全球发展机遇与挑战”“可持续发展路径”,并制作思维导图体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学科思想。最后,阅读章引言,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尝试对章首图进行学科专业解析。
章首页虽仅占一页篇幅,但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当然,在初中地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章首页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章首页篇幅有限,仅一张章首图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在备教材时,充分考虑学情,搜集一些与章首图密切相关的图片、微视频等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纪玲超,胡洪强,张家辉.美国《地球科学》教材中章首页设计的特点及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0):8-10.
[2]
[4]丁超.晋图开秘:中国地图学史上的“制图六体"与裴秀地图事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1):5-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5]段玉山,孙坤静,丁荣.从“教材"走向“学材”:学法指导功能的上海版初中地理新教材解读J」.地理教学,2024(14):4-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