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困境与路径
作者: 朱永严 石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被赋予“培根铸魂"的核心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一论断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也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行动纲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倡导“培根铸魂”,呼呼学科渗透、文化浸润和实践育人。我们对照纲要的要求,分析新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
当前,存在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场景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的错位,具体表现在:
一是课程迭代的迟滞效应。教材内容更新周期滞后于社会变迁的速度。这种滞后不仅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使得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塑造作用。[1]
二是教学实践的转化瓶颈。部分教师仍然首选单向度、灌输式的讲授模式,忽视互动性和情境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家校社协同不足
协同机制的失效折射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深层矛盾:
一是制度设计不完善。教育主体间存在角色定位交叉与资源匹配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责任的过度外溢(不少家长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主业)和社区教育资源利用不足。这种权责失衡源于协同框架的制度性缺失,即尚未建立“自标共建一资源共享—效果共评”的闭环体系。
二是价值共识不一致。家庭教育的绩效化倾向与社会文化的功利化渗透,导致出现学生价值认知的分化。部分家庭过度强调成绩与实用回报,将升学、就业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同时,部分媒体频繁渲染“财富自由”“成功学”,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久而久之,学生更关注个人成就,忽视责任意识与社会价值,这更削弱了德育课程中公共理念的引导力。[2]
(三)评价机制形式化
德育评价的异化源于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三重扭曲:
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化。过度依赖志愿服务时长等显性指标,忽视生活中具体的道德抉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志愿服务时长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但它只是道德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比较表面的一方面。
二是评价主体垄断化。教师主导的评价模式削弱了学生自省与家长反馈的育人价值,部分成长档案呈现“记录格式化"的倾向。因此,亟待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评价体系。
三是评价体系缺陷化。现行大部分德育评价缺乏“认知内化一情感认同一行为外化”的立体观测框架,无法捕捉学生在“网络道德抉择"等复杂情境中的品格表现。量化考核的导向催生阶段性的集中教育活动(比如迎检突击行为),背离德育的渐进性规律,需要强化德育的过程性与生成性。
上述困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系统性锁闭:内容脱节削弱德育信度,协同不足降低教育效能,形式化评价加剧价值虚无。其本质是现代化冲击下教育功能的分裂——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冲击,使德育陷入“规训技术”与“价值启蒙"的二元对立。学校德育唯有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本质,重构德育与生活世界的意义联结,方能突破当前的困境。
二、学校德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情境化—问题链"的德育生态
针对德育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我们尝试推动德育目标从抽象概念向具象化行为转化。具体做法是:
1.打造课程思政矩阵
开展“外卖骑手职业伦理"调研活动,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理论模块与本地外卖行业调研实践结合,组织学生访谈骑手、撰写职业伦理报告,使抽象的“尊重劳动者"理念转化为具体认知;在历史课程中嵌入“四史"教育,设置“改革开放中的农民工群体贡献”专题,结合口述史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城乡变迁中的道德抉择”;物理课程可引入“航天器轨道计算中的伦理考量"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由此,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思政矩阵。
2.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蕴含的德育资源,在"红色研学"示范区构建“情境体验一冲突辨析一行动方案”三阶模式,如在革命纪念馆模拟“地下党员身份暴露”情境,要求学生基于史料分析提出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价值判断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我们尝试构建“情境化一问题链"的德育生态。
(二)建立“权责—资源—数据"的三元联动机制
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重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施“德育合伙人"制度。3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权责—资源一数据"的三元联动机制,目前的主要做法有:
1.调动主体协同
为每名学生配备由学科教师、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导师团队,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清单》,明确三方在价值观引导、实践资源供给、行为监督中的具体职责。试点“15分钟德育实践圈”,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周边红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延长德育链条,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家校社协同真育人、育真人。联合社区图书馆签订《资源服务协议》,学生完成“非遗传承人访谈""社区治理提案"等项目,可兑换社会实践学分或志愿服务时长。
2.建设数字平台
开发“德育成长地图”小程序,整合课堂发言频次(学校场域)、家务参与度(家庭场域)、志愿服务数据(社会场域),运用AI算法生成个性化建议,如向有网络沉迷倾向学生的家庭推送“亲子网络素养课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的正向作用,为新时代德育赋能。
(三)打造"过程—增值—诊断”的三维评价体系
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打
造超越量化指标的“过程一增值—诊断”三维评价体系,现有举措如下:
1.关注过程评价
运用AI情感分析技术,通过课堂录像识别学生共情表现(如小组讨论中的倾听时长)、冲突解决策略(如语言暴力干预有效性),形成“德行成长分布图”,每月生成《道德行为发展报告》,关注和增加过程评价的权重,完善评价体系。
2.探索增值评价
构建“四维德育评价模型”,将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社会责任、科学精神等细化为120项可视化和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前后对比,测算出学生“品德发展增长率”,强化增值评价改革对学生外化行为的引导作用。
综上,新时代学校德育需以“内容重构—机制联动一评价革新"为轴心,实现三重突破:其一,通过学科情境化改造回应新时代数字化生存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其二,依托“教联体"政策框架建立家校社资源流转规则,破解协同育人的制度性梗阻;其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全息评价模型,推动德育从“指标考核”走向“生命成长”。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未来,仍需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推动德育工作科技化、精准化、个性化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赋能。
参考文献:
[1」曹海连.基于智慧课堂模式的初中德育管理研究[J].华夏教师,2024(23):16-18.
[2]关晶晶.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创新[J」.学园,2023(36):69-71.
[3」马芳雄.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新智慧,2023(32):71-7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