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之中见“共生

作者: 刘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需要教师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引导、活动为主体、探究为路径,将语文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1是落实课标理念的重要载体。

《大雁归来》是一篇自然随笔,记录了大雁每年三四月北归的过程,知识性、抒情性、思想性兼备,作为七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大雁归来》是学生习得观察方法、学用表达方式、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的重要学习活动材料。在《大雁归来》一课的备课中,教师要注重策划“活动·探究”单元背景下的“学"的活动,兼顾单元任务,依从文本特点,在“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主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感受人对大雁的尊重、人对大雁的喜爱与敬意、人与大雁共生的心愿。

一、观察方法:体现人对大雁的尊重

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不同,作者利奥波德以大雁为观察、研究的对象,他与大雁首先是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我们可以梳理其观察方法,检视其观察所得,体察其对大雁尊重的态度。

(一)长期观察

利奥波德长期观察雁群后发现,威斯康星的大雁,11月南飞,3月北归,它们是敏锐的岁时观察者,顺时的忠实践行者,它们随时令而迁徙,报春有信,辞秋有时。

在长期的观察中,利奥波德记录下大雁“11月南飞—3月北归,觅食旅行—4月集会一白头翁花盛开,集会渐少—5月归于宁静”的生活轨迹,得出了大雁随春到的结论。在长期的观察中,利奥波德会通过所停留大雁的数量来衡量“春天的富足”。同时,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雁队组成数字的分析验证了孤雁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这一结论。长期的观察,始于好奇,恒于热爱,成于尊重事实。

(二)对比观察

在对雁群的对比观察中,利奥波德发现11月的大雁笔直地、高高地飞行,它们总是沉默着,不为地面诱惑所扰,直到到达目的地才略显放松,傲慢中存着机警;3月的大雁爱低飞徘徊、四处穿行,它们“向每个沙洲低语”,鸣叫着喧闹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欢乐中透着自由。在对比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雁熟悉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它们相时而动,智慧而有灵性。

同样是吃玉米,11月的大雁是“偷食”,一个“偷"字,显得不那么光明磊落,可见其觅食的规模小、频次低、数量少、风险大。而3月的大雁则如同“旅行”般放松享受,春雁“每天"都去玉米地觅食,足见频次之高;“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一群一群”,可见规模之大;“喧闹着”,可见气氛之热闹;“辩论”“争论”,可见热情之高。在对比观察中,我们感受着春雁自由肆意的生命状态,相比之下,秋雁机警智慧的背后,潜藏着挣扎生存的悲哀。

(三)定时、定点观察

定时、定点观察,是利奥波德常用的观察方法。利奥波德选择在4月的夜间、在沼泽畔观察大雁的集会。4月,是“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的好时节;夜间,是农场的人类退场、大雁登台的好时间;沼泽,是雁群聚集栖息的好场所。时间、地点的选择,源于利奥波德对大雁习性的熟悉,可见他观察的智慧。大雁群居“辩论”,热闹而有生气,利奥波德作为热心的倾听者,忠实记录雁群集会的流程,他在现场,却又不人大雁集会的“会场”。他因对自然的美与奥秘充满好奇而热心地观察、忠实地记录,但是绝不因为自己的观察记录而干扰自然本身的秩序,观察中见尊重。

除了关注观察方法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利奥波德观察的程序。利奥波德在日常观察春雁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孤雁。孤雁失群,忧郁频啼,人们得出了孤雁是单身者或丧亲者的结论。利奥波德对人们的结论没有盲目相信。他在假设、猜想的基础上经历六年多的再观察,对观察所得数字进行分析,验证了这种猜想。“观察一记录一假设一再观察一分析一得出结论”的观察程序的背后,是利奥波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通过梳理利奥波德的观察方法,我们发现利奥波德不愧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他观察有心,始终用专注、好奇的眼光关注大雁的生活;他观察有法,在不同形式的观察中记录了大雁归来后的活动;他观察有序,“观察—记录—假设—再观察一分析—得出结论”的观察程序给我们以科学的借鉴;他观察有度,是热心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而非大雁生活的亲历者、干预者。这种观察的分寸感和界限感体现了对大雁、对自然尊重的态度。

二、动人细节:饱含人对大雁的喜爱与敬意

利奥波德善于用诗一般灵动而浪漫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界中的生物活动和物候现象,他以散文的形式记录观察和思考,寓严肃思想于诗意语言之中。我们不妨品味文中的动人细节,体会利奥波德对大雁的喜爱与敬意。

动人的细节,刻画出春野大雁姿态的美感。“拐来拐去"“穿行"“盘旋”“滑翔"等动词描摹了春归大雁不同的飞行姿态,连贯的动作细节,尽显大雁归来的欢乐。“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稳住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放下黑色的双足,它们的尾部在远方山丘的衬托下显得分外洁白。"其中,“试探性的盘旋”中的机警是野外生存的需要,“稳住翅膀”是滑翔的前奏,“放下黑色的双足”区别于飞行时双足的姿态,既是大雁降落前的准备,也是其放下心来的行为外显,大雁悠闲的姿态跃然纸上。灵动穿梭的大雁与静谧的春野动静相宜,黑足、白尾与青山、绿沼相互映衬,春归的大雁为春野平添美感。

动人的细节,刻画出大雁觅食时的自由肆意。利奥波德将大雁觅食活动解读为“旅行”,“旅行”一词,足见大雁的悠闲、轻松,大雁活泼的生命状态是作者喜悦心境的投射。他将雁鸣声分解为出发前的高声“辩论”、过程中的响亮“争论”结束后的“低语”。在叫声的细微变化中,可见利奥波德对大雁习性的熟悉。对叫声拟人化的描写,也流露出观察者对大雁的欣赏和由衷的喜爱。在利奥波德的眼中,大雁似乎有人一般的喜怒哀惧、与人相似的生活行为、与人类社会类似的组织形态,他用抒情的笔调描摹大雁的生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06.pd原版全文

动人的细节,刻画出大雁失群的忧郁。“飞行和鸣叫很频繁”是客观记录,“声调忧郁"是主观感受。“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这一描述看似是“幸运”,实则是更深层次的“不幸”,激发了如利奥波德一般的爱鸟者的感伤。此时,再回到前文,就能读出大雁“飞行200英里的赌注"中蕴含的迁徙的生存风险和孤注一掷的态度了。“目空一切”“一声不响”,大雁看似骄傲实则自保的细节中潜藏着利奥波德对大雁迁徙的敬意和对大雁命运的担忧。

动人的细节,刻画出集会大雁叫声的丰富。大雁未出场之前,夜间的沼泽是多么静谧,静谧到略显单调,只能靠辨听某几只鸟儿的掠翅声、叫声、鼻音来增加一点乐趣。雁群到来之后则不一样,“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这一场激烈辩论的观战者们发出的呼叫声”。雁叫声、回声、翅拍水声、蹼划水声、雁群呼叫声、深沉“发言"声、模糊“闲谈"声顺次而发,众妙毕备。“模糊”是人听后的主观感受,这里指雁群最后鸣叫声的稀疏。文中对大雁叫声的细节描摹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表达,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在沼泽边倾听的利奥波德。集会大雁的叫声丰富多彩,为沼泽增添生气,在利奥波德的眼中,大雁是多么可爱的生灵!

飞行的大雁为春野平添美感,利奥波德心生欣喜;觅食的大雁自由肆意,利奥波德含情凝睇;失群的大雁忧郁频啼,利奥波德为之感伤忧心;集会的大雁为沼泽增添生气,利奥波德热忱地驻足。利奥波德以爱鸟者含情的眼光追视大雁,以丰富的细节和人格化的形象传达出他对大雁深挚的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三、生态视角:蕴含人与大雁共生的心愿

《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第一部分,利奥波德是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去观察和书写大雁的。我们在阅读《大雁归来》时,不妨将其置于《沙乡年鉴》整本书的背景中,从生态的视角出发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人与大雁共生的心愿。

从单篇来看,大雁无疑是《大雁归来》这篇文章的主角,但是利奥波德的观察绝不仅仅局限于大雁,相反,他的视野十分宽广,关注着整个生态系统。误人的燕子,错歌的主红雀,晒太阳而不得的花鼠,都是盼春归的先行者;乌鸦、棉尾兔、田鼠、环颈雉,都是冬天冒雪搜寻的觅食者;沙锥鸟、猫头鹰、蹼鸡,都是早春夜间的潜行者;红翅黑鹂和秧鸡是5月青草间的主角。联读《沙乡年鉴》,我们发现利奥波德对一月的冰融,二月的好橡树,四月的春潮都给予了足够的注意。比如在《一月冰融》中,利奥波德关注了地道暴露的老鼠、远离匮乏和恐惧的毛脚鶑、莽撞的兔子和凶猛掠夺的猫头鹰,他跟随臭鼬的足迹,探索冰雪初融的世界,平淡客观地描述生态规律。作为一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关注的是自然界中一切的生命形态。

因而,利奥波德能从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角度来评价大雁迁徙的意义。与人类相比,大雁早在约260万年前,就践行着“共生”的观念。“自更新世以来,每年3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大雁遵循自然规律、依从生命本真的迁徙,开始早、范围大、时间准、持续时间长,能让玉米种子来到它们从未踏足过的土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循环。从整个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大雁与人类、与其他生物一起,让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不息,它们同人类一样可贵、同其他生命一样重要,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灵。正如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的论述:“每一个物种,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众多链子中的一种联系这是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结构,它的功能运转依赖于它的各种不同部分的相互配合和竞争。"[3]

利奥波德亲切地称春归的大雁是“我们刚到的客人”,这里的“我们”区别于“我们的猫”,区别于“我的白鸽”,它不是傲慢地宣示所有权,而是亲切地表示认同。换言之,“我们"是由人类、大雁、沼泽以及生活在自然中的所有群体一起组成的。因而,身为“我们”中的一员,利奥波德平等地注视,静静地倾听,他希望把人类在自然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4人类不是高踞于自然之上的主人,而是与大雁一样同为自然共同体中的成员。人类与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有着同样的生存、繁衍的权利,动物捕食、植物蔓延、人类狩猎都是这种权利的体现;人类也与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有着同样维护共同体循环、促进共同体发展的义务。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视域来看,人类与动物、植物、大地等成员是平等共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回归《沙乡年鉴》,再读《大雁归来》,从平等视角、含情眼光走向理性审视,我们发现利奥波德在田园牧歌般的氛围中传达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平等共存、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陈家尧.“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8):9-12.[2」刘栋.土地伦理的诗性:《大雁归来》中的生态意蕴阐析[J].语文建设,2018(36):45-49.

[3]4」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_M].侯文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234,245-24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