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定位与使用洪安琪

作者: 洪安琪

新修订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将“综合性学习"更名为“专题学习活动”。[1有研究者指出,以“专题学习活动"命名该板块,既是名称的变化,也意味着学习方向的调整。[2在新教材投人使用的当下,梳理“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变化,明确“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定位,并基于此提出使用的方法,是教学一线需要关注的话题。

一、梳理变化:新旧教材对比,把握“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编写专家的介绍及对新旧两版教材的对比,“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主题设置和活动设计两个方面。由于目前新教材仅在起始年级(七年级)使用,因此,只能通过已投入使用的七年级上、下两册分析该板块的修订情况。

具体来看,“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主题设置有所精简。比如,七年级上册将原“综合性学习"板块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以及“语文生活”三个主题精简为“传统文化”和“综合实践”两个主题;同时,强化了该板块“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的主题教育元素,并重视跨媒介的运用。该册教材设置了“有朋自远方来"和“少年正是读书时"两个专题学习活动,前者体现“传统文化”主题,后者体现“综合实践”主题。在活动建议中,编者还给出了运用照片、短视频、文字与图表等媒介展示学习成果的活动形式。

对比旧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可以发现,“专题学习活动”在活动建议和活动资源等方面有所调整。活动建议方面主要是对细节表述进行了修订。例如,在“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中,各活动环节的标题调整为“爱读书,了解国民阅读状况”“读好书,分析自身阅读实际”以及“善读书,共同研讨促进阅读”。上述修订不仅体现了活动“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的主题教育元素,还清晰地指明了活动的方向。活动资源方面,主要对部分资料进行了补充和替换。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完善了学习活动评价表的评价指标,将“听话时有礼貌”修订为“有礼貌地倾听”,“说话时态度大方”修订为“大方得体地表达"等;“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将叶辛《书将伴我走向未来》的文段替换为鲁迅《读书杂谈》中的选段。

概言之,“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题设置和活动设计两个方面,呈现出主题精简、导向明确、资源优化等特点。

二、精准定位:“专题学习活动”提供活动指引,学习内容潜藏在活动中

统编语文教材的内容可分为阅读和活动两类,“专题学习活动”属于后者。阅读类内容以选文为主体,而活动类内容则主要提供活动的"建议、方案、要求和资源"[3]。在学习方式上,正如热拉尔和罗日叶所指出的,活动类内容“不是向学生提供知识,而是向他提出某些研究线索或指示,更多地激励他对自己的知识(和素质)进行组织"[4]。由此,“专题学习活动"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听说读写活动,为学生提供活动指引,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具体来看,首先,在“专题学习活动”中,教材设计了多样化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少年正是读书时"的“活动二"为例,教材设计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制订读书计划等活动环节,上述活动设计不仅向师生提供了听、说、读、写的实践方向,还将师生引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可见,该板块的活动设计实质上是为学生创设通向语文学习的路径,引导他们在真实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其次,“专题学习活动”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潜藏于听说读写活动中。活动指引提示学生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习得潜藏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的“活动一”中设计了这样一项语文活动:

你也许听说过一些关于朋友交谊的故事,例如伯牙与锤子期,管仲与鲍叔牙,刘禹锡与柳宗元,鲁迅与瞿秋白,等等。自主搜集相关的诗词、故事等,从中感受交友之道,并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参与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并在活动体验中习得潜藏的学习内容(如“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5]),从而切实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合理使用:以“用教材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

教材是教师用以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材料。由于活动的内容本身并非学习的目标,而是“通向学习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专题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时须采用“用教材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发掘潜藏的学习内容,在活动中触发“学习”

根据加涅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指个体行为发生可观察的持久性变化,通常表现为“能力提高”以及“态度或兴趣或价值的倾向变化”7],且这种变化不能简单归因于成长过程。这一理论为区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若学生仅完成了某项听说读写活动(如写一段文字、欣赏一首诗文等),在此过程中并未产生能力或态度的改变,则该过程就可以理解为“语文活动”;若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听说读写的新知识、新技能,构建新的语文能力"[8],则可判定该过程不是单纯的语文活动,而是触发了“学习”的语文学习活动。

根据上述认识,教师在使用“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组织教学时,应当确保听说读写过程真正引发了“学习”的发生。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正确理解教材活动特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掘潜藏在“专题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习得学习内容,实现实质性的能力发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的“活动一"中,活动建议3如下:

互联网改变和丰富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在很多人看来,网络交友有利也有弊。就此专设一个话题,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时,应当准确把握教材蕴含的学习意图,并“从教材中发现学生学习、发展的可能性——教学点"[9]。以“分享观点"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发掘该活动中潜藏的听说读写知识或技能,如“明确地表述立场”“运用相关证据支持观点”“保持一种合理的语气”等,引导学生在分享观点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最终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12.pd原版全文

(二)鉴别资源的“用件”功能,有效利用各类资源

“专题学习活动"板块中的"资料夹"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提供了所需的材料。教师在使用这些活动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在“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功能定位以及运用方式。活动资源中的文本资源属于“用件”一类,教师可以参考“用件"类选文的特质,选择适切的使用方式。

“用件"类选文的使用,主要指“‘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10]具体来看,“用件"类资源包括“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以及“提供资料文"三种。不同种类的“用件”,所应重视的内容不同。“语文知识文”的要点在语文知识,“引起议题文”的要点在文中的观点与理据,“提供资料文”则为活动提供所需的材料。以“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的活动资源为例。该板块选编的“管鲍之交"“刘柳情谊”的故事属于“引起议题文"类的“用件”,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文中观点触发思考;“自我介绍"材料属于“语文知识文"类的“用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介绍的要点;“交友名言警句"属于“提供资料文"类的“用件”,为学生提供与活动相关的参考材料。教师应准确识别资源类型,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各类资源。

(三)充分运用评价工具,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专题学习活动”保留了原“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表的设计。据了解,该评价工具在之前教学中使用的频率并不高。根据课标提出的"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11]的要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评价工具,在活动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专题学习活动评价表"分听、说、信息搜集、合作等评价项目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个人、同学以及教师作出评价。下面以“信息搜集"评价项目为例,从评价指标、评价主体两个方面提出该评价工具的使用建议。

“信息搜集”评价项目设计了能运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能准确获取所需资料、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三项评价指标。每项评价指标均可作为搜集信息活动的“导航”,它既可以是具体活动的能力目标,指引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同时也为师生提供行为的参照标准,引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思并及时改进教与学。在评价主体方面,该评价表列出“自我”“同学”以及“教师”三个评价主体。教师可以运用该评价工具组织学生参照评价指标开展多元评价,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评价反馈中发掘自我潜能、学会自我反思。

此外,由于“专题学习活动"板块设计的活动体现出情境性的特点,这便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体而言,教师应参考地域、学校等具体实际,对“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活动建议作出选择、加工或替换,有选择地组织学习活动。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或判断"教学点”,选择、加工或替换教材提供的活动资源,选择并设计学习内容,促使专题学习活动能够真正契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教材推广使用的背景下,理解并准确把握教材“专题学习活动”板块的定位与特点,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尤炜.从“综合性学习"到“专题学习活动”:基于课程内涵理解与教材修订实践的思考[J].语文建设,2025(1):46-51.

[2」王本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三个着力点[J].课程·教材·教法,2024(12):64 -71.

[3]王荣生.语文教材的教学化编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246.

[4热拉尔,罗日叶.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编写、评估和使用M」.汪凌,周振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5][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30,46.

[6]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8.

[7]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8][10]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12,209.

[9]成尚荣.用好统编教材实现学科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8):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