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高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情境”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中学地理教学中,情境的核心在于通过模拟或再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际场景,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经验。当学习内容被置于一个生动的情境中时,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和背后逻辑,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面以“西北地区”的教学为例,简述情境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以情境活动牵引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学生需具备在复杂真实情境中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的简单传授,而应依据新课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创新,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以情境活动牵引教学内容的实施。
当前,直播带货模式火爆,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新视角。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爱心助农,寻味西北——西北专场直播带货”的情境活动。该情境活动的主题为“爱心助农,寻味西北”,活动分为三大环节:首先,通过细致筛选,呈现西北特色农产品;其次,深入实地探访,追根溯源,了解农产品的生长环境与品质;最后,撰写直播文案,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实现农产品价值转化。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活动的明线,而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暗线则包括: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特征探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思考。
二、以情境问题驱动深度探究
在情境中,活动的推进离不开问题的驱动。设置情境问题,可以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活动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本课教学中,第二个环节“追根溯源,确认农产品品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验证并确认直播带货的农产品的优良品质。此环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需聚焦于解析新疆极端干旱气候的成因,进而深入探究这一特殊气候环境如何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具体地,从气候维度剖析吐鲁番葡萄品质优越、广受欢迎的内在原因;同时,从水源角度探讨新疆吐鲁番绿洲农业的灌溉水源来源,特别是坎儿井这一独特的水利工程。进一步地,分析坎儿井的建设、水源补给和输送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究为何南京市场上多见新疆的葡萄干而非新鲜葡萄,引导学生探讨自然地理条件对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以及旅游资源的数量与分布、大气能见度等因素如何影响新疆航空业的发展。最终,通过对比南京与新疆晾晒葡萄干的不同体验,阐释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特别是葡萄晾晒时间的深刻影响,从而全面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紧密关联。
通过一系列层次分明的情境问题,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直面直播带货实践中可能遭遇的物流挑战、市场定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并实践解决方案,有效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
三、以情境任务观照素养渗透
情境中的每一个任务,都应与地理核心素养紧密相关。这些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更是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与核心策略。本课教学中,情境任务就全面观照了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区域认知:任务涵盖不同空间尺度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基石,对于解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构建空间认知框架,深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区域认知素养的渗透,需要任务涵盖不同的空间尺度。

本课教学中,以西北地区的新疆至内蒙古一线为例,从畜牧业布局来看,该区域展现了从新疆山地牧场到内蒙古温带草原牧场的多样性;从种植业分布而言,沿着京藏与京新高速公路,可以观察到从绿洲灌溉农业向平原灌溉农业的过渡;从自然景观变迁角度,则呈现出由荒漠戈壁向荒漠草原,再至锡林郭勒优质草原的演变。这一区域不仅涵盖了广袤的畜牧业地带,也包含着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变化,即绿洲农业区的存在。从更小的空间尺度来说,坎儿井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水利工程,不仅是古代智慧的光辉体现,也是井渠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视频教学手段,学生能够跨越历史长河,直观感知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环境的变迁,如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异域果种的记载,到今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此外,结合直播平台上观众的互动与反馈,可以促使学生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反思,诸如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等。这些举措标志着新疆农业正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无缝对接。
(二)综合思维:任务涉及不同学科内容
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有助于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教学中,构建整体以及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培育。
本课教学中,首先,教师依托三维视觉素材与实景图像资料,融合学生先验知识,深入剖析新疆地区干旱环境的成因及其对水文、地貌及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使得各要素间展现出交互影响、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整体。此外,本课教学实现了地理与语文、历史、物理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如表1所示),既描绘了人文景观的丰富图景,又融入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思维,引领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体验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与综合价值。
(三)地理实践力:任务强调亲身体验与操作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操作,鼓励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日常生活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地理成因,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17.pd原版全文
本课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尤为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西北地区农产品产地进行实地追踪与考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通过比较南京与吐鲁番盆地葡萄晾晒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两地自然环境差异对农业活动的影响;最后,激励学生结合葡萄的感官特性、营养价值等信息,创作具有吸引力的直播带货文案。在知识获取层面,地理实践力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将复杂问题具体化、条理化,使之更加直观明了,促进了知识的有效吸收与内化。
(四)人地协调:任务彰显地域适应性及人地和谐理念
人地和谐理念着重于人类活动需顺应自然法则,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达成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共荣。地理教学的情境任务应观照人地和谐观与地域适应性原则。
本课教学中,坎儿井工程依循山体走势巧妙构建,荫房选址于新疆而非江南,以及畜牧业区域中绿洲农业的规划与拓展,均彰显了地域适应性及人地和谐的理念。同时,教学中亦融入了环境保护的深刻意识。第三阶段情境“直播带货"需要学生承担起撰写直播文案并实际执行带货的任务。围绕“爱心助农,寻味西北”的主题,学生需整合所学地理知识,精心构思一份蕴含浓郁地理特色的直播文案。文案需涵盖商品名称、生产地(具体到西北地区的某个村镇)独特的西北风味描述、产品的外观特征、营养价值阐述以及可供销售的商品数量等信息。通过生动的文字展现,助力当地农民推广优质葡萄。在直播带货的实际操作中,网友的互动反馈汇聚成六大问题,分别是:发什么物流?什么品牌?收到假货咋办?啥品种的葡萄?你们卖葡萄酒吗?所有人都能拍吗?
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消费者的关切,也为西北地区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方向主要包括:采用冷链运输等先进物流方案,确保葡萄新鲜快速地送达消费者手中;构建并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故事提升产品知名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二维码溯源技术,增强消费者信任度;重视良种培育,持续提升葡萄品质;延伸产业链,通过深加工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合理规划种植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西北地区农产品的销售,还能为区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1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