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落实“学科思政”方法浅谈

作者: 邓西谋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科思政”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落实学科思政方法,以期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思政”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深挖教材思政内涵,找准思政切入点,深化思政理解。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现代优秀篇章,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语文教材中古代先贤的家国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现代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我们落实“学科思政”最好的素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教材思政内涵,找准切入点,通过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可重点分析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理想,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讲解《劝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讲解《师说》时,可以强调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思政共鸣。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渗透。为了落实“学科思政”的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接受思政教育;我们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雷雨》时,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从而认识到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背影》时,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再次,结合时事热点,强化实践环节,增强思政针对性。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阶段。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可以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解《拿来主义》时,可以结合当前的文化交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当然,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延伸到课外实践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内涵的理解。例如,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通过实地参观和了解革命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提升思政效果,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在落实“学科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帮助,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落实学科思政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深挖教材思政内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时事热点和注重言传身教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