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思考与实践

作者: 马阳伦 唐洪成

一、引言 

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笔者在参与基于新课标的教材培训中,通过广泛观摩、深入学习和持续反思,发现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系统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二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要求,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底蕴与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使命,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现教育本质回归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教育中仍存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与功利化倾向,导致课程内容碎片化、教学活动程式化,人文内涵被弱化。这不仅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偏离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此背景下,探索英语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是推动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初中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意义、内涵与路径

1. 初中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英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知识的传授功能,更肩负着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使命。这要求英语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递,还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与综合素养的培育。孙胜忠(2021)也指出,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传递人文关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健全他们的人格。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在英语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体现在文化意识培育上,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其本质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稳定品质,如个性、气质和修养。这一转化过程依托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个人实践等教育活动来实现。其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个人理性、情感与意志力的管理与协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用来表达思想,而思想的高度决定语言的高度。缺乏思想认识和人文思考,语言学习容易陷入机械化记忆与单一性表达,难以激发学生理解与表达的欲望,更无法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为语言学习注入文化内涵,拓展英语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能实现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转型,从单一的语言能力考查转向核心素养的评价。这一转型过程有助于教师准确、深入地把握新课标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内在品质,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文化理解和价值判断的需求逐渐增强。同时,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面临学习动力不足和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融入文化资源、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语言学习的实效性。

2. 初中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初中英语人文素质教育需以英语课程为载体,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还深刻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关键主体,其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一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关注情感需求、培育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行为,是教育温度的体现;二是以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评价反馈等专业技能为支撑的技术行为,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的人文行为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如通过言语、动作和眼神等“以情育人”,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技术行为具有外显性和可视性,如通过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等“以技促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不仅从技术层面优化自主、自觉的教学行为,更要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不断磨砺、反思、调整和重构人文行为,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使教学更加契合新课标对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语言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

3. 初中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应强化文化意识培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塑造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的融合。具体而言,教师可有意识地传授社会文化知识,设计比较中外文化异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引导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障碍。此外,教师还应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践和交流,保持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三、初中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思路      

1. 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促进文化理解与多元思考

教学素材对英语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应注重选择传递积极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语言材料,从而更好地挖掘文化信息,并将其融合进语言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加深文化理解,丰富人文知识,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教材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一次诗歌教学课上,笔者选取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驻马》)和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作为拓展学习语篇。弗罗斯特的诗以简单词汇传达深远意境,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具有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双重价值,符合初中生的语言能力与学习兴趣;柳宗元的诗学生比较熟悉,以简练语言描绘寒江雪景和孤寂渔翁形象,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两首诗共同点在于以景照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而不同点则反映了西方注重具体描写与中国倾向抽象含蓄的文化思维特点。选取这两首诗作为学习材料,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化异同,感受不同文化的审美特点和思维方式,培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 深入挖掘文本价值,培养审美情趣与情感共鸣

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与审美感知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物的情感波动、场景的情感氛围以及语言的独特美感,从而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趣味。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和审美价值。例如,通过分析人物的情感选择,引导学生感悟道德观念;通过解读场景描写,帮助学生体会情感温度;通过欣赏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美感的感知。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品位和情感共鸣能力,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3. 推进深度学习,促进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      

深度学习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它以思辨、探究、质疑、批判与创新为核心,旨在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个体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提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具有认知挑战性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经历知识内化、实践验证与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突破传统知识传递的线性模式,引导学生转向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整合多元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和逻辑性,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提升。深度学习的过程使得语言学习超越了知识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构建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知,形成对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深刻理解,提升人文素质。

4. 打造英语“第二课堂”,深化语言与人文素养

为拓展语言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延,学校可开设英语“第二课堂”,通过组织英语辩论、戏剧表演、朗诵比赛等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活动,营造“乐中学、做中学”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英语角”阅读社团,构建“资源建设—任务推进—成果展评”三阶体系的英语“第二课堂”实践。资源建设阶段,指导教师协同社团干部,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情,协商选定具有文化内涵且体裁、题材多样的分级阅读文本。任务推进阶段,教师进行文本导读,解析作品文化内涵与作者背景,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由社团干部组成监督小组,推进执行。成果展评阶段,社团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汇报活动,如阅读内容复述、人物专题研讨、观点辩论或心得交流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点评总结。精心挑选的阅读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促进人格发展;自主与合作的活动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这样的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助于紧密结合语言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5.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赋能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不仅通过知识影响学生,更通过行动、生活方式和对现实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新课标强调整合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倡启发式、跨学科的教学,而这正依赖于教师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与广阔视野。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自身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这种提升不应只为满足教学需求,而应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源于教师对优秀文化持续、主动的渴望与追求,是教师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同时,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为教师营造自由发展的空间、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和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模式,使教师的职业体验自在且美好。

参考文献

孙胜忠. 2021.识读、理解与鉴赏——英文经典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与人文素质培养[J].英语学习,(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马阳伦,滁州市第六中学英语教师。

唐洪成,滁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