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内外”兼修的“药草皇后”
作者: 江媛媛每年雨水节气,气候回暖,柳树发芽,野菜冒头,就又到了吃“鲜”的时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此时多吃一点野菜,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野菜种类繁多,功效也各异。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有“药草皇后”美称的蒲公英。
蒲公英入药,“内外”兼修
蒲公英属于菊科植物,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等。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归肝、胃经,是清热、解毒、散结、利尿通淋的良药。
蒲公英善治恶疮毒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曾用蒲公英治好手背恶刺毒肿的医案故事——
有一次,孙思邈左手不小心触碰了木刺,出现手指红肿,疼痛难忍,十几天过去了,不但不见好转,反而疼痛日益加深。孙思邈记起曾听前辈们说用蒲公英可以治恶刺毒肿,于是就采来蒲公英,捣碎敷于红肿之处。敷了一会儿果然疼痛减轻,肿胀也消退了一些,敷了不到10天,红肿的手指就恢复如故了。
然而,蒲公英的药用功效远不止于此,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说它是一味“内外”兼修的草药一点也不过分。
根、叶功效各不相同
蒲公英浑身是宝,对于“三高”人群、常需饮酒人群等都有好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蒲公英根、叶的养生功效并不相同,吃对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蒲公英根可清热养胃。蒲公英根部生物碱含量最高,所以药用价值最高,消炎效果最好,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易感冒、易发热、嗓子疼等上火症状的,建议根部一定要保留,可以泡水喝。除了可以帮助人体清热、祛肝火,蒲公英根部还富含各类营养素,能养护胃部黏膜,促进胆汁分泌。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有非常明显的抑菌作用。同时,蒲公英多糖等提取物可以减轻胃中的炎性反应,从而能保护胃黏膜。另外,蒲公英中的黄酮类、多糖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蒲公英叶则善杀菌排毒。蒲公英叶中含有丰富的绿原酸,含量略高于根部。用叶泡水喝可抗菌消炎,促进身体排毒,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好处。
总结一下,中医认为,蒲公英的药效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热解毒
蒲公英在内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炽盛导致的肠痈腹痛、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疾病。蒲公英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清热解毒的同时,药性又相对平和,不会苦寒太过而损伤脾胃。因此《本草新编》盛赞它“至贱而有大功”,适用于脾虚湿浊化热的患者。
日常出现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头面部如火燎,口干口臭等“上火”症状,但又同时存在胃口欠佳、大便不成形、疲倦乏力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时,使用蒲公英可以起到清热不伤正的作用。
消肿散结
蒲公英素有“疮家之最”的美称,它能消肿散结,与清热解毒相辅相成,可用于治疗气血凝滞出现的痈肿疔疮、核肿,凡疮口红肿热痛,都可以使用。《本草正义》记载:“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蒲公英味苦、性寒、入肝胃经,女性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尤其适用于治疗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同时还有通乳的作用。
蒲公英不管是鲜品捣碎外敷还是干品浓煎内服,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利湿通淋
蒲公英还有着“尿床草”之美誉,也就是说,蒲公英有着很好的利尿功能,它能清利肝胆湿热,同时也能利尿通淋,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另外,因蒲公英入肝经,还能治疗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
和胃止痛
《岭南采药录》记载蒲公英:“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记载:“蒲公英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以上认为蒲公英烧枯后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脘部疼痛。
乌发生发,强壮筋骨
《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乌须发,壮筋骨。”《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剂,能补肝肾。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本草纲目》以及《本草述》中都认为:蒲公英入肝肾而清冲任中的血热,可凉血、安阴分,从而治疗血热导致的脱发,阴分有热、筋骨失养所导致的筋骨萎软,活动不利。
蒲公英选购指南:教你挑选正宗药材
真假蒲公英
正品:正品蒲公英的根呈圆锥状,表面粗糙,棕褐色。叶基生,多皱缩破碎,湿润展平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花茎中空似压扁的秸秆,且柔软,常呈细长片形,上下几乎等宽,绝无分枝和节。气微,味微苦。
伪品:伪品一般有苣荬菜(北败酱)、苦苣菜的嫩苗、蛇莓,及贡菜叶等,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根部颜色偏灰色,叶片颜色相对较绿,此外,口尝酸咸、无气味或气味异常的蒲公英,也可能是伪品。
蒲公英好坏区分
看颜色:优等品蒲公英的叶片呈绿褐色或暗灰绿色,颜色自然且一致。而劣质品可能颜色不均或过于鲜艳,这可能是由于加工不当或掺假所致。
看形状:优等品蒲公英的根呈圆锥形,多弯曲,表面棕褐色且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叶片下表面主脉明显。劣质品蒲公英可能根形不完整、叶片破碎严重,或者叶片形状不规则。
闻气味:优等品蒲公英闻起来有淡淡的草本植物气味,味道微苦。这是蒲公英特有的气味,如果气味过于浓烈、有化学药品的味道,或者霉味及其他异味,均表明品质较差。
蒲公英入膳,美味又营养
蒲公英常被誉为中药界的“广谱抗生素”,不仅可以入药,还可以食用,早在《唐本草》中就有记载。
相传昔日越王曾遇异人,传授其用蒲公英制成还少丹,称经常使用此药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老年人能白发返黑,齿落更生,青年人服了精力旺盛,至老不衰。由此看来,在吴越时期就有用蒲公英来保健的习俗,此说虽属夸大之言,但蒲公英药食俱佳的作用倒是由此确定了。
蒲公英无论是生吃、炒食、入汤还是凉拌,都风味独特。蒲公英的嫩叶炒食极其鲜美,入口微苦而回味无穷,捣碎做色拉也非常可口;将花蕾用醋渍后食用起来更是别有风味。
凉拌蒲公英
材料:蒲公英300克,盐、味精、香油、蒜末适量。
做法:取适量蒲公英叶,洗净,焯水后捞出,切小段,依个人口味加入盐、味精、香油、蒜末等,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防病能力。
蒲公英炒肉丝
材料:蒲公英250克,猪肉100克,香油、盐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鲜叶或花茎去杂、洗净,焯水后取出,切段备用,猪肉洗净、切丝备用。油锅烧热后,放入肉丝煸炒至肉熟,加入备好的蒲公英,加盐炒至入味,出锅装盘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滋阴。
蒲公英汤
材料:蒲公英300克,猪油、盐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鲜叶或花茎去杂、洗净,焯水后取出,切段备用。汤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加入备好的蒲公英后再次煮沸,之后加适量油、盐调味,出锅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退黄等,适用于外感风热、痰热互结、下焦湿热等人群食用。
素炒蒲公英
材料:蒲公英300克,香油、盐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鲜叶或花茎去杂、洗净,焯水后取出,切细备用。油锅烧热后,放入备好的蒲公英,加盐炒至入味,出锅装盘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退黄等,适用于外感风热、痰热互结、下焦湿热等人群食用。
(以上食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食用有禁忌,滥用不可取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蒲公英虽然具有很多药用价值,但大量服用蒲公英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服用蒲公英时,需要控制用量,一般建议每日不超过10克。
蒲公英性寒,虚寒体质的人服用蒲公英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寒、腹痛等症状,因此,虚寒体质者应避免服用蒲公英。
蒲公英的常用验方
蒲公英与不同中药材配伍内服,对以下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温馨提示:生病应先就医,以下验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急性乳腺炎:蒲公英、香附子各10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此方能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急性胆囊炎:蒲公英、乳香、没药各10克、甘草5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此方能清热解毒、疏肝利胆。
急性肝炎:蒲公英、茵陈、柴胡、生山栀、郁金、茯苓各10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此方能清热利湿、退黄护肝。
慢性胃炎:蒲公英、橘皮各10克,砂仁5克(冲、后下),煎水内服,每日1剂。此方能清热燥湿、健脾开胃、理气消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各10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此方能清热凉血、消痈止痛。
尿路感染:蒲公英、萆薢、生蒲黄、木通、车前子各10克,煎水内服。此方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