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多寿

中华遗嘱库推出“监护无忧”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监护缺位、执行难等社会痛点也日益凸显。2025年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宣布推出“监护无忧”服务,为事实无人监护、处于监护困境的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养老服务体系亟须加快健全完善。一些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定居国外或关系疏离,导致监护实质缺位。还有部分监护人由于缺乏监督,损害被监护人权益,传统监护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

近年来,事实无人监护、处于监护困境的老年人数量明显上升,很多老年人担心出现突发疾病或遇到意外情况时无人料理紧急医疗救治、身后事等相关事务。中华遗嘱库家事部负责人刘鹏建议,老年人应在意识清醒时尽早规划。“监护安排越早,越能自主选择,避免突发失能后陷入被动。”

北京将建“老老人”数据管理平台

北京市民政局绘制了全市“老老人”分布热力图,实现“老老人”在哪里,设施供给在哪里,服务跟进到哪里。目前已经在老龄化程度较高、“老老人”数量多的街道(乡镇)建设了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155万老年人,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26.7万,约占全市“老老人”总数的40%。

下一步,北京市将加快制定出台《北京市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将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倾斜聚焦。2025年,北京将布局建设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建2000张养老家庭床位,建立“老老人”数据管理平台,构建服务数据可统计、服务质量可监测、服务过程可追溯、服务效能可考核的管理闭环。

上海“短托养老”火了

周一到周五住养老院,周末回家。近期,上海“短托养老”热度攀升。不同于传统养老院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可以有效满足对老人的多元化照护需求。子女外出、家政人员节假日返乡、术后短期专业照护、体验机构养老……这些临时托养需求都可以在短托模式下得到解决。

前不久,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一大批养老机构已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之一,服务量也逐步走高。

50项新国标守护“舌尖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消费者关心的“零添加”、食物过敏等内容均有了明确规定。

新发布标准包括:食品标签标准2项、特殊膳食食品标准3项、食品产品标准4项、生产经营规范标准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8项、检验方法标准29项,以及《生乳》《灭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9项标准修改单。

新发布的两项食品标签标准对食品标签的标示要求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升级,在国际上率先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避免了找不到、看不清食品标签的问题。为确保食品标签标准在食品行业内顺利实施,两项食品标签标准均设置了2年过渡期。

女性常吃葡萄有助增肌

英美多所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葡萄可能有助于重塑肌肉,尤其是老年女性。

研究人员将480只实验小鼠分为四组:雄性标准饮食、雄性葡萄补充饮食、雌性标准饮食、雌性葡萄补充饮食。葡萄补充饮食为含有5%葡萄粉的食物。饮食干预从小鼠1岁开始,持续两年半(大约相当于人类80岁)。结果显示,每天食用葡萄补充剂后,肌肉相关基因的表达出现了显著变化,表明肌肉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相对雄性,雌鼠的变化更明显。

葡萄含有1600多种天然化合物,它们以复杂的方式协同作用,进而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效果。这表明,食用葡萄等饮食干预措施有助于维持肌肉健康,可能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该结果也能为未来预防肌少症等疾病提供参考。

腿部肌肉预警心衰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腿部肌肉的血流变化可以作为心衰的早期预警信号,这能比标准的心脏检查更早发现心血管问题。

心衰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指临床表现上有心衰症状和体征,如活动量明显下降,活动量增加时有胸闷、气短、喘息等表现,但心脏超声检查时,代表心脏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内。这种心衰被称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病情进展悄无声息且难以诊断,通常在症状严重时才会被发现,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研究团队利用特殊的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在该类疾病的临床前模型中展开实验,重点观察了心脏和腿部肌肉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腿部肌肉的血流问题会在心脏出现类似问题之前几个月发作。这表明,腿部肌肉的血管变化可以作为心衰的早期信号,在诊断前预警心脏问题。

体重波动大,死亡风险高

很多慢性病都与肥胖有关。但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对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无论减重或增重,只要体重出现大波动就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中8297名平均年龄56.6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据。参试者体重均达到肥胖标准,追踪观察的中位时间为14年。观察期间,52.7%的人体重保持稳定,减轻或增加幅度小于5公斤;14.2%的参试者体重减轻达到10公斤以上,5.1%的人体重增加超过10公斤。对比结果显示,与体重保持稳定的人相比,体重明显增加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了3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近1倍;体重减轻超过10公斤也会导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4%。这表明,两种极端的体重变化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保持稳定的体重(即使处于肥胖范围内)对降低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终身学习提升幸福感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可以锻炼大脑,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日本与美国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终身学习能提高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研究小组对878名70岁以上的日本老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纵向调查,以了解终身学习(学习程度)和体力活动(如购物、烹饪、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日常活动,以及体育锻炼)对衰老意识变化的影响。多层次分析结果显示,对老人来说,获得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学习时间越久的老人,获得感越高,精神状态更积极,主观幸福感也更高;体力活动水平高的老人,失去感较低,身体也更健康。

研究人员希望,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制订特定的干预计划,帮助老人健康衰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