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大清第一女强人

作者: 佚名

1688年1月,一位名叫布木布泰的蒙古族老太太,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路。大清帝国朝野哀痛。这位老太太是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后来,人们根据她的谥号,习惯性称她为“孝庄太后”。

300多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谈论最多的,却仍是围绕在孝庄身上的与摄政王多尔衮的绯闻。但其实很少人知道,这个辅佐了两任少年皇帝的太后,实实在在是“大清第一女强人”。

今天看来,孝庄与皇太极的婚姻本身就带有不可思议的色彩。

皇太极一生娶了15个后妃,孝庄是这庞大的妻妾队伍中的一员。她13岁嫁给34岁的皇太极,嫁过去的时候,皇太极已有3个妻妾,其中一个是比孝庄大15岁的亲姑姑,即后来成为皇太极正宫皇后的孝端。也就是说,孝庄实际上是嫁给了自己的姑父。不仅如此,孝庄有一个姐姐海兰珠(即宸妃),后来也嫁给了皇太极。孝庄姑侄三人之所以都嫁给皇太极,更根本的原因是部族间的婚姻联盟需要。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随即建立后宫制度,15个后妃中,仅有5人拥有独立的居住宫殿,称为“五宫制”。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为五宫成员,其中,孝端高居正宫皇后之位,可见这个蒙古部族与满族皇室的关系有多么铁。

不过,孝庄在五宫中的排位是最低的。反倒是她的姐姐宸妃,备受皇太极宠爱。1637年,宸妃为皇太极生下一个男孩(皇太极第八子),立马被定为“皇嗣”。一年多后,这个男孩不幸夭折,没几天,孝庄之子福临(皇太极第九子)降生。这个像是来“冲喜”的皇九子,却没有得到皇太极太多的好感。孝庄此后再未生育过,而她的姐姐宸妃则在1641年早逝。

关于孝庄的第一个绯闻式传说,大概在此时诞生。1642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后,一度宁死不降,民间传言是孝庄出马,以美色、人参汤和动人言语最终说服洪承畴降清。

事实上,稍微了解一下清朝入关前的政治运作,就会知道,在以军事为主导的制度中,任何女人(包括皇帝的女人)都不可能有介入政治的空间和机会。与之相反的例子,在努尔哈赤病逝后,为了防止强悍的皇妃干政,努尔哈赤的大妃,即多尔衮的生母,被包括皇太极在内的满洲诸王逼着去殉葬。所以,至少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后宫参与军事、政治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客观地讲,在清朝入关以前,孝庄并无参与满洲皇族政治的可能。更何况,她也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女人,离决策的核心就更远了。

她唯一的做法,是积蓄力量。史载,孝庄天资聪慧,没其他爱好,“独嗜图史”。爱读书,是她的一大优点。当时,满洲皇族都爱读《三国演义》,她也跟着读,从中学习一些谋略。

可以说,有天赋、爱学习,这两大品质才是她在后来的历史机遇中崛起为帝国“女强人”的主要原因。

1643年,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前夕猝死,死前并未指定继承人。这使得大清皇位继承人成为八旗内部争夺的焦点。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是由孝庄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顺治帝)继位。一些人认为,孝庄母子成为最终的赢家,是因为她与同样30岁出头的皇太极之弟、皇位有力竞争者多尔衮产生了感情,并通过感情攻势让多尔衮退出皇位争夺,转而支持年幼的福临继位。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怎样呢?

根据已故清史学家商鸿逵分析,皇太极死后,他的第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他的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正当盛年,而且得到各自所主旗的拥戴,故两人为了皇位相争不下。因此,拥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代善是皇太极之兄,早年有资格与皇太极争皇位而推让不争,这使得他的威望极高。当代善的儿子跟他说,“众人已定议立睿王(多尔衮)”,代善只是“嘿嘿”了两声,不置可否。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得到多数旗主、大臣的支持,遂退而求其次,转而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年幼的福临继位。这个提案,可谓一箭三雕:一是选皇太极的儿子,代表了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利益,他们不会反对;二是以皇太极的幼子,来逼迫其长子豪格退出帝位争夺;三是幼主继位需要摄政,多尔衮可以进一步谋求摄政王之位。

果然,这个折中方案一提出来,就得到广泛欢迎。福临幸运地被选中,成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任皇帝。

但皇太极一生总共有11个儿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被选中呢?细究皇太极的11个儿子,除去长子豪格和当时已去世的二子、三子、八子,以及由庶妃所生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真正有资格成为嗣君的“五宫”后妃之子只有两个:孝庄所生的九子福临,麟趾宫贵妃所生的十一子。

然而,麟趾宫贵妃的身份比较尴尬,她是作为战利品被皇太极纳入后宫的。基于这样的身份,她的儿子很难获得各旗旗主的认同。所以到最后,也就只有福临是唯一的合适人选。可见,福临继承大统这件事,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孝庄并没有也不可能出力。

即便在孝庄以皇太后身份进驻紫禁城后,很长时间内,她仍然没有太大的作为。

多尔衮摄政的7年间,权倾天下,实际上已是大清皇权的唯一代理人。在这7年间,孝庄被迫与年幼的福临分宫而居。这显然是多尔衮防止孝庄利用皇帝干政的一个举措,但孝庄母子无力反抗,唯有隐忍顺从。

也就是在多尔衮生命的最后一年,顺治七年(1650年),江南传出了孝庄太后慈宁宫大婚、下嫁多尔衮的绯闻。

但其实,我们从一些历史的细节,可以论证孝庄并未下嫁。史载,孝庄居住的慈宁宫迟至顺治十年(1653年)才修葺完毕,这之后,她才搬进去住,而此时多尔衮已死去3年,可见民间盛传的慈宁宫大婚的情景纯属虚构。

顺治七年,冬天,39岁的多尔衮突然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多尔衮死后,孝庄作为一个隐忍多年的女强人形象才真正开始彰显出来。这一年,顺治只有13岁,还是一个少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对多尔衮的清算,虽以皇帝的名义进行,实则出自孝庄之手。

按照孝庄的安排,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后,顺治先是下诏为他举行国葬,接着下令从他的王府里收缴回玉玺,10多天后便宣布亲政。仅仅两个月后,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多尔衮有篡位嫌疑开始,一场针对多尔衮的历史清算案拉开帷幕。在这个过程中,孝庄雷厉风行,通过打倒多尔衮,帮助少年顺治重新树立了权威,巩固了皇权。这个时候,举朝才发现,这个原先沉默不语的皇太后,竟然如此果断、厉害。

孝庄当年是作为婚姻结盟的一个环节,从科尔沁蒙古嫁到满洲皇室的,如今,她继续操持起这张联姻网络。在顺治朝,她指配的满蒙婚事不下20起。顺治先后两名皇后,都来自孝庄娘家的侄女和侄孙女。不过,孝庄也开始咽下政治联姻的苦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起来的顺治却与母亲孝庄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爆发点是顺治并不满意孝庄为其指配的皇后,彼此没有感情。他爱上的人,是自己弟弟的遗孀董鄂妃。因为这起感情事件,顺治长期不去看望母亲孝庄。

1660年,董鄂妃不幸早逝。在感情和政治上遭受双重打击的顺治,心灰意冷,一心想皈依佛门。第二年,顺治在郁郁寡欢中感染天花病逝,年仅24岁。孝庄悲痛至极,在顺治的丧礼上“哭极哀”。她永远地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然而,感情上的悲痛并未阻止孝庄在理智上的行动。大清再次面临权力交接,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局外人,而是话事人。经过与亲王们统一意见,她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确定皇位继承人。顺治病逝前想让自己的一个堂兄弟继位,但孝庄最终选择了顺治的第三子、年仅8岁的玄烨(即康熙帝),理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终生对这种恐怖传染病具有免疫力。第二,发布顺治遗诏。这是一封“诡异”的遗诏,长达1000多字,洋洋洒洒历数了顺治亲政以来推进清廷汉化等14条“罪状”,仿佛是顺治临终前的一封忏悔书。官宣称这份遗诏是顺治临终口述,由大臣垂泪记录。但从内容来看,应该是被孝庄做了大幅度修改。孝庄借儿子之口,否定了儿子的作为,从而为这对母子的政见分歧画上了一个句号。

不难看出,时年48岁的孝庄的确是一个有魄力而刚烈的女强人。随着她的孙子玄烨登基继位,孝庄从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

史学家普遍认同,孝庄在顺治朝和康熙朝颇有作为,但她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培养出了一个康熙大帝。康熙幼年患天花被迁出宫外生活,但凡饮食、语言、读书、生活习惯,都在祖母孝庄的督促下养成。孝庄时时要求年幼的康熙要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孝庄和亲王们还为康熙设置了四个辅政大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四辅臣中的鳌拜强势崛起,凌驾于其他辅臣之上,俨然成了第二个多尔衮。这让孝庄变得焦灼。

康熙年满12岁时,孝庄为他操持婚姻大事——婚姻联盟是孝庄最为擅长的一个政治手段。她决定册立四辅臣中索尼的孙女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而鳌拜家族的女子一无所获。孝庄借此拉拢和分化四辅臣,同时孤立和敲打鳌拜。

接下来的康熙七年(1668年),顺治的陵墓建成,康熙在为其父撰写的碑文中,颂扬其在位期间“视满汉如一体,遇文武无重轻”,变相肯定了顺治帝的汉化措施。这种重新评价,跟当年孝庄定调的顺治遗诏对顺治的全面否定截然相反。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根据历史学者刘潞的分析,康熙这份碑文,没有孝庄的允诺是不可能出来的。而对顺治的重新评价,彰显了孝庄态度的改变,更是对四辅臣独崇满洲、贬抑汉臣做法的否定。而孝庄态度的转变,当时更为现实的意义在于,宣告了她与守旧权臣鳌拜不是一路人。第二年,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康熙的“少年摔跤队”擒拿,下狱论罪,囚死牢中。

16岁的康熙自此开始亲政。四年后,三藩之乱爆发,孝庄当年构建的婚姻联盟对于吴三桂的叛乱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平叛的8年间,孝庄还直接参与决策,打赢了另一场来自察哈尔蒙古的内乱。当所有的叛乱被平定后,康熙对祖母的远见和支持非常感激,两次称她为“宫中尧舜”。而孝庄看到康熙已经成长为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内心欣慰,此后遁入内宫,再未参与政治。

1688年1月,75岁的孝庄病逝。终其一生,孝庄是一个既能隐忍又有魄力、既有作为又能隐退的女政治家。她辅佐两任少年皇帝,两度帮助大清度过危局,却始终没有被权力欲控制,一直都是来去自如,能进能退。自始至终,她连一个“垂帘太后”的名号都不要,她只是两任皇帝的母亲和祖母。

至于那些附加在孝庄身上的绯闻,尽管真真假假至今仍是历史的疑案,但这无损于她的美名。读历史,孝庄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人物。

摘编自网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