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五个“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劳动者自己的节日。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劳动节”,而且居然有五个。
农历二月二
西周时期,周武王在每年的二月二率文武百官亲自躬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这一点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到了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有了合法的节日身份。皇帝们依然要率领百官至田间劳作,虽然可能只是象征性地动动锄头。为了配合节日的喜庆气氛,农民们在下地播种时,也都要在农具上绑上喜庆的红绸。
清朝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相当于劳动节的福利,像我们现代人春节单位分猪肉。
关于二月二,古代还有抢神牛的传统。各地区的官府会组织百姓们一起祭祀,并把当作祭品的泥牛敲碎,让农民们争抢。传说谁抢到了这些泥块并放置在家中田地里,就会有一年的好收成。
清明和谷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至谷雨这两个临近的节气之间,最宜播种。
在榕江地区的侗族,人们在清明前后撒种时,会捋几根鸡或鸭的羽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上插入田中,以保佑秧苗顺利成长。天柱地区的侗族人民则在播种时于田边点香烧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视线从南方转至北方,每年4月20日都是山东省荣成市的渔民节。沿海的渔民们会在谷雨这天向海神娘娘敬酒后,扬帆出海捕鱼,以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
农历七月七
七月七,汉族民间称其为“乞巧日”。其源于汉代民间做各种面点陈列于庭院,邀请天上织女来品评,以促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的传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诗经》中就描述了这样一幅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图。
劳动人民虽能晚上过乞巧节,白天仍然要下地劳作。继耕地松土、播种插秧后,浇水施肥、精心照料也是丰收必不可少的前提。
农历九月九
《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也是一年之中的农忙之季,是劳动一年获得回报的季节。许多地方会有“晒秋”的习俗。
与“二月二”开始一年的劳作不同,“九月九”大抵是结束一年劳作的日子。在收成看天的古代社会,重阳为“辞青”日。草木随后逐渐凋零,气候并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劳动人民也因此才能有机会稍微得以喘息,以全家出游来过一个节日,不过这是在有好收成的前提下。
摘自《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