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临床治疗中的关键助力
作者: 黄传芳 邹林宏因病施策,精准营养
营养支持并非“一刀切”的治疗方式,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及营养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其营养支持策略也各不相同。
重症监护患者:针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及进食障碍,肠内营养成为首选。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输注营养液,既能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又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这一措施对于重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还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手术患者:营养不良会显著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影响切口愈合。因此,术前7~14天的营养干预至关重要,有助于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术后尽早恢复进食,并根据手术情况在6~24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适当增加谷氨酰胺等成分,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这一过程需要医疗团队的精心策划与执行,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度过手术期。
肿瘤患者:肿瘤患者常因代谢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营养不良。肠内营养成为首选,旨在减轻肠道屏障损害。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或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联合静脉营养,以满足高能量需求。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不仅关乎其生存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与预后。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短肠综合征等患者,营养支持需特别注意避免食物对肠道的刺激。根据病情,可选择完全肠内营养或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这类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确保其营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不会加重病情。
老年患者与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建议保持良好膳食习惯,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盐低糖饮食为主,以维护整体健康。老年患者与慢性病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长期坚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与营养补充,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存期。
科学规划,全程把控
营养支持的实施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护理措施。从营养液的输注到患者的心理支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
定期监测与记录:在营养支持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预防代谢紊乱。同时,记录体重、肌肉力量、皮肤弹性及胃肠道反应,以评估营养支持效果。这些数据不仅为医疗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也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管道护理与输注管理:肠内营养患者需保持鼻胃管、鼻肠管通畅,定期检查管道位置,控制输注速度,避免腹泻或呕吐。肠外营养患者则需选择中心静脉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观察输注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营养液准确配比与无菌保存。管道护理与输注管理是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包括误吸、腹泻、便秘等,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保持半卧位、调整营养液温度及浓度、增加膳食纤维等。肠外营养则需密切关注电解质紊乱及感染风险,及时补充缺乏元素,保持导管清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敏锐的观察力,以确保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