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中风前兆
作者: 张科1.什么是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部组织而引起的。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影响一侧或双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严重者可能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中风发病急,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的患者,可能在发病后的短时间内死亡。
2.中风的前兆有哪些?
(1)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或无力。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一侧面部皱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等。例如,患者在微笑时,一侧嘴角无法上扬,而另一侧正常,呈现出不对称的面容。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面部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面部肌肉运动不协调。一侧肢体突然出现无力感,可能表现为上肢不能抬举、手握不住东西,下肢行走时拖曳或不能站立等。有些患者可能先感觉到肢体麻木,像有蚂蚁爬行的感觉,然后逐渐发展为无力,这种肢体症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而且可能在短时间内逐渐加重。例如,一位患者在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右手无法握紧牙刷,并且感觉手臂有些麻木,随后几个小时内,这种无力和麻木的感觉逐渐蔓延到整个右侧肢体。
(2)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患者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让人难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这可能是由于控制舌、口唇、咽喉等部位肌肉运动的神经受到中风的影响,导致这些肌肉运动不协调。例如,患者可能将“吃饭”说成“期饭”,将“喝水”说成“喝虽”等。患者可能出现对他人话语理解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听不懂简单的指令或者对话内容,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理解的区域,如颞叶等部位的功能。
(3)突然出现的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或失明。患者可能会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模糊,好像有一层雾遮挡视线,这种视力模糊可能是单眼或双眼同时出现,并且可能是短暂性的,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患者的视野范围可能会缩小,只能看到正前方的物体,而周边的物体看不到,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视神经传导通路或者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功能。
(4)突然出现的头晕、平衡失调或行走困难。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旋转或者自身在旋转。这种头晕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能无法站立或行走。患者在行走时会突然出现步态不稳的情况,身体摇晃,容易向一侧倾倒,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小脑等部位的功能,小脑主要负责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运动。例如,患者可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时突然像喝醉了酒一样,步伐紊乱。
(5)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中风可能会引起剧烈头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疼痛的性质可能多种多样,如胀痛、刺痛、跳痛等。头痛的部位也可能不同,有的患者是全头部疼痛,有的则是单侧头部疼痛。与普通头痛不同的是,中风引起的头痛往往比较突然,而且疼痛程度较为严重。
3.如何进行家庭防护?
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坚果等,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腌制食品、糖果等,保持饮食清淡;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鱼油中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抗血栓等作用,可以减少中风的风险,建议每天服用适量的鱼油补充剂;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降低中风的风险,建议每天服用适量的维生素E补充剂;叶酸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建议每天服用适量的叶酸补充剂。(2)适量运动:根据年龄阶段与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每日建议进行30~60分钟步行,运动强度以微汗不喘为宜,步速控制在每分钟60~80步(可根据个人体能动态调整),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锻炼柔韧性与平衡能力,同样是不错的选择;需保证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将运动时间分配到不同天数,如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若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建议。(3)戒烟限酒: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在生活行为上的支持干预,也可以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参加戒烟互助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大家可以互相鼓励、监督;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4)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减轻压力。
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家中备有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各测量一次,测量前休息5~10分钟,保持安静状态,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以便观察血压的波动情况。如果被诊断为高血压,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降压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有些长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如早上起床后,以保持血压的稳定。(2)糖尿病控制:使用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每天多次监测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除了饮食控制和运动,还需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3)血脂异常调节:定期进行血脂检查,一般建议每年检查一次,重点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等指标的升高程度,如果血脂异常且通过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后,血脂仍然不能达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
心理健康维护 学会采用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每天可以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练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深呼吸时,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摄影等,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减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4.中风前兆出现后如何应对?
(1)立即就医。一旦发现中风的前兆信号,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患者处于坐位或站位,应将其缓慢放倒,使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以便急救人员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医院内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脑部CT扫描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脑出血;对于缺血性中风,在发病早期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脑血管造影则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缺血性中风,如果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后4.5~6小时),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部的血液供应。对于出血性中风,根据出血量的大小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等)。
(3)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出现中风前兆的患者,即使经过治疗症状缓解,也需要长期进行预防,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