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退烧药怎么选

作者: 张敏

儿童退烧药常见3类型

发烧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引起,是机体免疫系统在与病原体“作战”。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本身并不危险,是身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例如,病毒感染通常伴有流涕、咳嗽等症状,而细菌感染可能表现为局部红肿或化脓,疫苗接种后的发热多为低热且持续时间短。

临床上,常用的儿童退烧药种类包括:

1.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通过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适用于婴幼儿轻中度发热及胃肠功能敏感的宝宝。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是许多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但使用时仍需注意,24小时内使用次数不能超过4次,过量可能导致肝损害。此外,如果宝宝有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以防引发溶血性贫血。

2.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退烧、镇痛和抗炎等作用,适用于6个月以上宝宝。布洛芬通常用于高热情况,退热效果通常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强,但不适用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布洛芬退热效果通常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强,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因此,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此外,布洛芬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所以有胃肠道溃疡或出血倾向宝宝应慎用。在使用布洛芬时,同样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间隔,避免过量使用。

3.其他药物。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是强效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和炎症。对于发热较高且其他退烧药效果不佳的宝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两种药物,但因其副作用较大,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中成药也是一些家长选择的辅助退热药物,如柴桂退热颗粒、金银花软胶囊、羚羊角颗粒等,这些中成药有一定的退热、镇静作用,尤其适合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但中成药成分复杂,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4步正确使用退烧药

1.遵医嘱用药。根据宝宝年龄、体重和病情,严格按照医生或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时间间隔使用。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10~15mg/kg,每4~6小时1次。不要随意增加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以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2.注意观察。使用退烧药后,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和身体反应。如果宝宝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补充水分。宝宝发烧时体内水分容易流失,应多补充水分,促进药物代谢和体温下降。可以适量给宝宝喝些温开水或淡盐水,但不要强迫宝宝喝水。

4.避免重复使用。退烧药之间不宜同时使用,也不宜短时间内重复使用。如果宝宝在使用一种退烧药后体温仍然较高,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后再使用另一种退烧药,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留意4个注意事项

1.不要盲目使用。退烧药不是万能药,不能随意使用。例如,有些家长可能误以为高烧一定需要抗生素治疗,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缓解病毒性发热,还可能导致抗生素滥用问题。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后再对症治疗。

2.避免滥用。不要一发烧就立即使用退烧药,在宝宝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多喝水等。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症状,再考虑使用退烧药。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可能会与退烧药产生相互作用,如酒精等。在使用退烧药时应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4.保存药品。退烧药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同时,要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的药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