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补液治疗很关键

作者: 慈伟花

准确评估脱水程度

临床观察发现,轻度脱水患儿体重减轻3%~5%,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精神稍差;中度脱水患儿体重减轻6%~9%,常见烦躁不安、四肢发凉、皮肤弹性下降、眼窝轻度凹陷、泪液减少;重度脱水患儿体重减轻10%以上,往往出现嗜睡、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危急征象。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眼球凹陷程度、前囟凹陷情况、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指标,准确判断脱水程度。

临床上,小儿腹泻的补液治疗主要分为两种:

(1)口服补液:治疗轻中度脱水的主要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具有明确的电解质配比:葡萄糖75mmol/L、钠75mmol/L、钾20mmol/L、氯65mmol/L、碳酸氢根10mmol/L。其中,葡萄糖与钠离子的配比对促进肠道吸收具有重要意义。补液操作需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补充10~15毫升/千克体重,间隔5~10分钟;若患儿出现呕吐,建议暂停15~30分钟后再次尝试。家长应详细记录患儿补液量、大便次数、尿量、体重变化等情况。

(2)静脉补液:重度脱水患儿或无法耐受口服补液者需立即开展静脉补液。补液总量计算包括3个部分:水电解质缺失量、生理需要量、持续丢失量。一般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基础补液,补液速度采取快补慢补相结合策略。首个4~6小时补充50%缺失量,后续18~24小时补充剩余量。对于严重脱水休克患儿,首剂补液量可达20~30毫升/千克体重,必要时重复使用。补钾时机选择在尿量恢复且肾功能正常情况下进行。

补液治疗4要点

(1)监测各项指标。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4~6小时记录一次;腹泻患儿体重变化直接反映补液效果,建议每日定时称重;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若发现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对于婴幼儿患儿,必须关注前囟形态、皮肤弹性等体征变化。

(2)关注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具有独特优势,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婴儿可维持原配方奶粉浓度,无需过度稀释。患儿病情好转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应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3)补锌干预。临床研究表明,6月龄以上患儿补充元素锌10~20mg/日,持续10~14天,能显著缩短腹泻病程,减少粪便量。补锌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建议餐后服用,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暂时停用。

(4)相关并发症防治。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继发感染是常见并发症,若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严重腹痛、便血、脱水加重等症状,提示病情恶化,需立即就医。对于3月龄以下婴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营养不良患儿,病情进展较快,死亡风险增加,应给予重点关注。

注意事项不可忽视

(1)强调个体化原则。医生需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脱水程度、电解质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治疗过程定期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策略。家长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密切配合,才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2)预防腹泻复发。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消化系统疾病。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对高危患儿进行重点监测。

(3)需要多维度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大便性状正常、体重恢复是治愈的主要标志。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等后遗症,需要长期随访和个性化干预。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建立科学的喂养方式,预防疾病复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