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处理与预防要点
作者: 戴强强急诊创伤常见5类
在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中,意外创伤时有发生,了解常见创伤类型及其初步处理方法十分必要。
擦伤
擦伤是皮肤表面被粗糙物体摩擦造成的损伤,如不慎摔倒时手或膝盖在地面蹭一下便可能出现。擦伤处皮肤会疼痛、出血,创口表面还可能残留泥土、沙子等异物。对于擦伤,初步处理时,先用水流不宜过急的清水冲洗伤口以去除异物,避免二次伤害,接着用干净毛巾或纱布轻轻擦干伤口周围水分,再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剂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注意消毒剂不能直接接触伤口以防刺激疼痛,完成创口及其周围处理后可用创可贴保护;若擦伤严重、伤口较深,还可能出现肿胀、感染等症状,此时应在医护人员帮助下进行处理,处理后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且包扎时松紧要适度,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妨碍创口恢复。
割伤
割伤是由刀子、玻璃等锋利物体割破皮肤造成的损伤,其伤口通常较为整齐且出血较多。若割伤较浅,仅划破表皮,可能出血不多、疼痛也不剧烈,此时对创口消毒后简单包扎即可;但若割伤较深,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血管等,则会大量出血、疼痛剧烈,还可能影响受伤部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是止血,可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数分钟直至出血停止,若伤口在四肢,抬高受伤部位也有助于止血。止血后需观察创口有无异物,若有玻璃碎片等异物,切勿强行取出,应及时就医,以防创口深处存在潜在伤口导致后续更多出血。若割伤较深或伤口较大、无法自行止血,最好尽快前往医院对创口进行缝合,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接种破伤风疫苗。
扭伤
扭伤常于运动或不经意时,因关节突然遭受过度扭转或拉伸而引发,像跑步时突然崴脚、搬东西时扭到腰等情况都较为常见。扭伤发生后,需立即停止活动,让受伤关节休息,可寻一温暖且平坦之处坐下或躺下,将受伤部位如脚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以此减轻肿胀。在扭伤后的24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几小时冷敷1次,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若扭伤较为严重,可用弹性绷带包扎受伤关节,但要注意包扎力度,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倘若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或是关节活动受限,应尽快前往医院检查,防止扭伤引发骨折或韧带损伤。
骨折
骨折是因直接暴力(如被重物砸到、摔倒时撞到坚硬物体)或间接暴力(如从高处跳下时脚着地瞬间力量通过骨头传递)导致骨头断裂或裂开。其通常表现为骨折端剧烈疼痛、骨折处出现异常畸形活动以及受伤处活动时出现明显的骨摩擦音,且有多种类型,其中开放性骨折是骨头断端刺破皮肤、伤口可见骨头,闭合性骨折则是皮肤无破损、骨头在皮肤内部断裂。若怀疑有骨折,切勿随意移动受伤部位以防加重骨折,可用木板、树枝等硬物固定受伤肢体,固定长度需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若为开放性骨折,不要自行将骨头断端塞回伤口,以免引发感染。若患者有疑似骨折或出现明显骨折症状,应尽快送医让医护人员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送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患者身体平稳、避免颠簸,若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给患者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但要注意不可过量服用,以防引起不良反应。
烧伤和烫伤
烧伤通常是由接触火焰、热物体或化学物质等引发的皮肤损伤,烫伤则主要是被热水、热油等液体导致的皮肤损伤。对于轻度烧伤和烫伤,应立即把受伤部位置于流动的冷水下冲洗至少10~20分钟,直至疼痛明显缓解,冷水可迅速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损害,但要注意不可使用冰块直接冷敷,以防冻伤;同时在冷却伤口时,需尽快去除受伤部位附近的首饰、手表、戒指及紧身衣物等物品,避免其因烧伤后肿胀压迫组织而造成额外伤害。之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料轻轻覆盖烧伤区域,切勿使用带有绒毛的材料,以防纤维黏附于伤口增加感染风险,且不可在伤口上涂抹油脂、黄油或其他任何物质,以免妨碍热量散发并加重伤害。对于所有二度以上烧伤(即出现水疱、皮肤呈白色或棕色),或涉及面部、手部、脚部、生殖器、关节或大面积皮肤的烧伤,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即便是轻微的一度烧伤,若伴有严重不适或持续恶化,也应及时就医治疗。
预防永远优于治疗
创伤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但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创伤发生的风险。
提升安全意识
时刻保持对周围环境潜在危险的警觉性极为重要,无论是在家中、工作场所还是外出,都要留意可能导致受伤的因素。在公共场所,需留意地面是否湿滑、有无障碍物;在陌生环境中,要提前观察安全出口和通道位置,养成主动识别风险的习惯,防止因疏忽大意陷入危险。进行日常活动如行走、上下楼梯时,应做到不看手机、不匆忙赶路,专注于自身行动,以预防摔倒、碰撞等意外。驾驶车辆时,要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限速标志等交通法规,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同时定期检查车辆的刹车、轮胎、灯光等关键部件,尤其在恶劣天气或长途驾驶前要进行全面检查;新手驾驶员应在有经验司机的指导下练习,逐步提高驾驶技能,参加防御性驾驶课程以学习应对突发情况。此外,要避免与陌生动物接触,特别是流浪狗、猫等,遇到危险动物时保持冷静、缓慢离开现场,若被咬伤要立即清洗伤口并就医。
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
在家庭环境中,厨房是创伤易发地,需妥善放置刀具等锋利器具,用后及时归位并确保儿童无法触及,操作时使用刀具护套、切菜板等防护工具,避免直接接触刀刃;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应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和夜间照明设备,保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选择防滑、合脚的鞋子,老年人尤其要选带防滑底的鞋子以增加稳定性。在工作场所,如车间工作时,要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遵循正确操作规程,使用刀具时保持专注、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意外划伤,同时确保刀具、剪刀等工具锋利且无损,钝化或损坏的工具易因用力过大增加切割伤风险。此外,要定期检查电器和燃气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使用电器时避免过载和长时间连续使用,厨房用火时始终有人看管,将易燃物品存放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并远离火源,户外活动时注意防火,不随意丢弃烟蒂或使用明火。另外,在家中和工作场所应配备灭火器、灭火毯等消防器材,确保相关人员掌握使用方法并定期检查有效期,同时学习基本的烧伤急救知识,如冷水冲洗、覆盖无菌纱布等,以便事故发生时能迅速采取措施减轻伤害程度。
做好身体防护准备
在进行具有潜在危险的活动或工作时,务必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驾驶员和乘客应始终佩戴安全带,摩托车和电动车驾驶员及乘客需佩戴合格的安全头盔,以降低头部受伤风险;运动前要做好热身,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并避免过度运动,同时使用护膝、护腕等合适的运动装备来保护关节和肌肉。建筑工人、工厂工人等要按要求佩戴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对于特殊环境,如在强光照射环境下需佩戴护目镜,在噪声较大的场所要使用耳塞保护听力,从多方面对身体易受伤害部位进行保护,从而减少创伤发生的概率。
急诊科常见创伤类型多样,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其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公众应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安全教育与培训,携手营造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若意外受伤,勿慌,按科学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就医。身体健康需精心呵护,面对创伤保持冷静、科学处置,方能加速康复、回归正常生活。望大家重视创伤预防,远离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