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口腔问题引发全身危机
作者: 马丽芳口腔“小恙”,全身“大患”
牙体牙髓病看似只是口腔局部的问题,实则与全身健康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忽视的联系。
引发全身炎症:牙体牙髓病常伴链球菌、厌氧菌等严重细菌感染,这些细菌会经血液“流窜”全身,可能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如根尖周炎可致面部肿胀、体热,严重时甚至引发败血症。此外,口腔中与牙周病相关的致病菌,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直接相关,会加重肺部症状、影响肺功能,让患者呼吸更困难。
阻碍营养吸收:牙齿对人体至关重要,是保障正常饮食、咀嚼的关键。牙体牙髓病来袭,轻者影响口腔功能,进食受阻;重者引发剧痛、牙齿松动甚至丧失。牙齿失能,消化系统负担加重,食物咀嚼不充分,营养素分解受影响,蛋白质等吸收效益降低,长期如此,恐致营养不良,危害身体健康。
增加心血管患病风险:瑞典新研究表明,口腔疾病患者真牙数量与心血管疾病概率密切相关。牙体牙髓病细菌感染会引发局部炎症,损伤血管内皮,细菌还会入血循环至全身,增加心血管患病风险。这些细菌堪称“小麻烦制造者”,凸显维护口腔健康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引发妊娠期并发症:孕妇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大,易致口腔环境改变,增加牙体牙髓病风险。细菌引发的牙源性感染可经血液循环入胎盘,影响胎儿发育,严重牙周炎会升高早产、低体重儿风险。而且,牙病带来的疼痛不适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等慢性病,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健康。
影响心理健康:牙体牙髓病患者不仅要忍受疼痛不适,还可能遭遇长期复杂治疗与高昂费用,心理负担沉重。此外,该病引发的外貌改变、口腔异味等,易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社交时畏缩不前,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让患者身心俱疲,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口腔感染,尤其是龋齿、牙周炎等牙体牙髓病,不仅危害口腔健康,更是糖尿病管理的“大敌”。炎症加剧会干扰血糖调控,炎症因子致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细菌毒素入血还会引发血管炎症,而糖尿病患者血管更易受损,增加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风险。
多元疗法,精准出击
既然牙体牙髓病与全身健康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及时、有效地治疗牙体牙髓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管治疗: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主要是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的牙髓与坏死物,接着消毒,再用牙胶尖、根管封闭剂填充,防止细菌再入侵致二次感染。为增强牙齿结构强度,部分临床治疗还会在根管内插入纤维桩,并用高强度树脂、玻璃离子永久封闭,稳固牙齿,保障口腔健康。
拔牙:当牙齿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或根尖病变致根管治疗无效时,拔牙或成为必要选择。不过拔牙需慎重,缺牙会影响咀嚼、美观,还危及邻牙健康和对颌关系。所以拔牙后,要结合自身状况,选择植牙、桥接、可摘义齿等方式修复,以恢复口腔功能,维护整体口腔健康。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方法,主要用于缓解疼痛、控制炎症发展、防止术后感染等。常用的药物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药物,或者是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不能替代专业的牙科干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预防有道,健康有保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保持健康的最佳策略,对于牙体牙髓病而言同样如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大大降低牙体牙髓病的发生概率。
定期检查口腔:养成定期检查口腔的习惯十分关键。检查时,医生会借助专业设备,深入观察牙齿表面与内部结构,精准识别肉眼难察的龋齿、牙龈炎症及牙髓病变等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医生能及早干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减少复杂治疗流程,还会依据疾病类型制定后续预防方案,为口腔健康保驾护航。
养成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挑选适合自己的含氟牙膏,它能增强牙釉质抗酸力、抑制细菌繁殖,稳固牙齿结构。日常可用牙线清洁牙缝,饭后用漱口水抑制细菌。此外,定期洗牙很关键,借助专业仪器深度清洁牙齿,清除菌斑、牙结石,从根源上预防牙体牙髓病,守护口腔健康。
避免损伤和不良饮食习惯:物理损伤是牙齿健康的隐形杀手,咬硬物、用牙当工具等行为,易使牙齿出现微小裂纹或断裂,早期难察觉,后期会损伤牙体甚至牙髓,引发炎症。此外,不良饮食习惯也会致病,高糖食物、酸性饮料会侵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因此,要正确使用牙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降低损伤风险。
不同人群特别建议:儿童、孕妇和老年人是牙体牙髓病预防重点人群,需针对性防护。儿童要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家长监督引导,定期检查和涂氟。孕妇重视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和专用牙膏,孕检同步查口腔。老年人选小刷头牙刷,正确刷牙,调整饮食,定期检查,及时处理龋洞。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身体的整体状态和潜在风险。应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定期清洁口腔,及时修复龋齿,处理牙周问题,防止病情加重。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降低对口腔和身体健康的威胁,让健康的牙齿陪伴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