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她,倾心古典文学研究,不慕名利;她,将毕生所得悉数捐赠;她,被称为继杨绛先生之后,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她,就是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论语》开蒙影响一生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一个书香世家。受叶家的家学渊源影响,叶嘉莹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其祖上是蒙古裔满族,祖父曾任工部员外郎,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叶家人对传统文化极为重视,认为童年时期的记忆力最好,应该多读有价值的典籍,于是父母请了曾在京沪任教的姨母做家庭教师,给叶嘉莹讲读“四书”。

开蒙读的便是《论语》,姨母的讲解要言不烦,讲书时并不斤斤计较于字句,而是重视对义理大略的说明。叶嘉莹虽不能全然领会,只管努力背诵,却对其中的义理极感兴趣,并渴望将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印证。她将《论语》视为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在其随后的人生中,无论谈到教学还是自己的人生体悟,她都喜欢引用其中语句来阐发。“比如我刚教书时,家里状况窘困,得穿带补丁的衣服上课,但我不以为耻,因为孔子说:‘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来也与。’有人偶然态度不好,我又想到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总是按照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就对了。”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0

升人初中后,母亲送了一套《词学小丛书》给她,其中收录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起了她对词的关注,继而十多岁的她无师自通地填起词来。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常提及,自己一生中曾遭遇三次严重的打击,而艰难困苦之中,皆是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坚韧担荷之态度支撑度过的

第一次是1941年她刚刚考人辅仁大学,母亲因病不治离世。“叶已随风别故枝,我于凋落更何辞。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时年17岁的叶嘉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第二次打击是在南下台湾之后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赵钟荪穿越海峡来到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她的丈夫和她先后被捕人狱。后来虽被释放,却无以为家,只能寄人篱下。

1969年,叶嘉莹应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任教,次年被聘为终身教授,随后举家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开始了教学生涯,极大地推动了加拿大汉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第三次打击是1976年3月,她的长女及女婿同时因车祸罹难,她闻此噩耗痛不欲生,写下“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经此一难,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叶嘉莹开始向中国教育部门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叶嘉莹在开启了回国讲学后的第一课,其后应邀在国内数十所院校讲学1993年,她在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2015年,她回国定居。

教书数十年,叶嘉莹被问最多的问题是:现在学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处?她往往如是回答:“古典诗词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写的是古代诗人对其生活的经验和生命的反思,当我们的心灵通过诗词与古人交会,自己会有感动和兴发,从而可以感受到当下的存在。”“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年轻人。”

捐赠全部财产给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兴建了一座集教学、科研、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取名“迦陵学舍”。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谈及自己向捐赠的事情,叶嘉莹坦言:“‘君子忧道不忧贫’,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自己内心有我的理想、有我的持守。我觉得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选文由薛秋影摘编自新闻,有删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sxz2025041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