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兴趣玩到极致的N种方式
如果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有何兴趣爱好,你一定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二。但要让你进一步谈谈自己全身心投入兴趣爱好时都做过哪些尝试、创新、付出和努力,有没有在兴趣爱好中获得成功或满足感,抑或追求兴趣爱好的同时有没有使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让你站上人生更高的平台,并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许多人恐怕就难以侃侃而谈了。培养兴趣爱好,不要流于所喜爱事物的表面,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把它当成完善自己人生的一个目标,当成人生要迈向的一个新的高度,为其倾注心血。如何把兴趣玩到极致?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一杯公路咖啡的醇香
李喆
最近,一辆炫酷的橙色咖啡车在“抖音”APP上火了。车主叫王方树,是个热爱旅行、热爱咖啡的房车车主,他曾经改装了三辆咖啡车,分别被他叫作1.0、2.0、3.0。迄今为止,王方树两次把“公路咖啡”3.0开上川藏线、青藏线,完成了4万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程。
“70后”的王方树出生在广州,在开着咖啡车旅行以前,他是一名拥有八年从业经验的咖啡师。在咖啡店待久了,他渐渐对“螺丝钉”式的工作失去了兴趣。结合平日爱捣鼓改装车的喜好,王方树萌发了边旅行边卖咖啡的想法。
2017年底,王方树改装完成了第二辆咖啡车2.0,更名为“公路咖啡”。那几年,2.0版“公路咖啡”走遍了广东大大小小的城市,在街头巷尾向人们分享咖啡的美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2019年,第三代公路咖啡车3.0刚刚完成改装和上牌,王方树就迫不及待地自驾上路了。历时两年,王方树途经广西阳朔、贵阳都匀、重庆,到达拉萨,然后再经西宁、成都、丽江,回到广州。
王方树已经记不清一路上送出了多少杯咖啡,会弹吉他的藏族爷爷、珠穆朗玛峰上的环卫工人、徒步的背包客……这些路遇的陌生人,王方树都为他们递上一杯咖啡。他们喝下咖啡的神情,也给王方树留下深刻记忆。“离开一线城市,才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人从来没有喝过咖啡。”在去往色达的路上,他停下来欣赏风景时,被骑着摩托车的藏族大哥围观,还有藏族老人一边转经筒一边研究咖啡机。王方树请他们喝手冲咖啡,他们喝咖啡的时候表情很痛苦,说得最多的就是“喔,好苦”。
让他激动的是,真正走在路上,无论是网友还是行人,给到他最多的都是鼓励。在冈仁波齐,巧遇一位自驾大哥,这位大哥是一直关注他的粉丝,认出他之后两人一起喝了咖啡,合影留念,然后各奔前路。
一路上,平凡的人们带给王方树最多感动。走青藏线去格尔木的时候,一路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人在平地走路都会气喘。偶然间,他看了一眼反光镜,竟然看到一个大哥在路上推着一个小工具车,跑步过来。他停下来叫住大哥一问,才知道他从青海的东大门出发,是要全程跑去拉萨的。大哥告诉他等会儿还要翻一座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还劝他不要待得太久:“这边海拔高,容易高反。”
还有一次,王方树在西藏阿里放无人机,跑进村子里,引来村里人的围观,好多小孩子围过来看他开飞机。王方树给每个小朋友一盒牛奶,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他心里很是感触:“没想到一件小事可以给他们带来那么多快乐,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一直以来,王方树都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他想开着咖啡车周游世界。自广州出现疫情以来,王方树决定为附近街区负责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送上一杯咖啡,以表谢意。“就是一点儿心意,”他说,“我们送出200杯公路咖啡,只想让一线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一杯咖啡的背后,是市民的谢意。”
(摘自《北京青年报》,选文有删改)
微评
热爱、勇气,加上执着,成就了王方树的一路咖啡香。他的“公路咖啡”之旅不仅让他收获了一路分享咖啡的美好,更把这份醇香沿途播撒到各个角落,让温情与快乐通过一杯杯咖啡来传递。他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收获了别样的人生经历,也为他人带去了别样的风景,更力所能及地奉献爱心,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人们“热爱生活,勇敢追梦”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河狸公主”
常清潭翟俊杰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来自新疆的27岁女孩初雯雯吸引了众多目光。被称为“河狸公主”的她,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戈壁上跋涉,为河狸种树、救助雪豹……还在互联网上开直播、做视频,让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参与到新疆野生动物保护中来。
蒙新河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不足千只,是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濒危物种。它们擅长筑坝蓄水,主要以树枝为食。与河狸结缘,要从初雯雯2岁时说起。
初雯雯的父亲初红军是一名动物保护学家。20世纪90年代,他前往阿勒泰研究蒙新河狸,把2岁的初雯雯带在身边。虽然年龄很小,但初雯雯面对野生动物并不恐惧。看见盘羊、野马和河狸,她只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觉得自己与大自然是心灵相通的。”父亲就这样在初雯雯的心中种下了热爱自然的种子。
从2014年正式从事河狸保护工作以来,河狸已经成为初雯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河狸公主”,还有人称她为“野生仙女”,但她每天的生活可不像仙女那样轻松。被铁丝网刮伤、膝盖磨损疼痛……这些对她早已是家常便饭。
初雯雯明白,仅凭自己一个人能做的很少。于是,她借助互联网,发起了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公益项目。第一个公益项目是“河狸守护者”。初雯雯和同事们开放捐款平台,这笔钱会提供给这窝河狸所在操场的牧民家庭,由这户家庭承担起守护河狸的任务。“因为很多河狸生活在保护区之外,如果牧民参与保护河狸,效果会更好。”初雯雯说。第二个公益项目是“河狸食堂”。用在互联网上募集的资金来购买树苗,请当地牧民帮忙种植和看护。如今,在牧民的帮助下,已有41万棵灌木柳树苗在阿勒泰地区生根发芽。
2021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初雯雯开展了第三个互联网公益项目“河狸方舟”,即建立蒙新河狸救助中心,为受伤的河狸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诊疗、手术和康复场所,最后再帮助它们回归自然。此外,初雯雯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在野外架设相机24小时直播。她说,做自媒体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短视频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保护成果,“粉丝们能看到捐的钱花在了哪里”。
(摘自《瞭望》,选文有删改)
微评
自幼便在心中埋下的热爱自然的种子,在初雯雯的人生成长之路上得到充分灌溉,终于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同时也看到,因为兴趣生发出使命感,从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一件事是多么了不起。
把声音留住
于丽爽
2013年,史家胡同博物馆邀请秦思源做一个声音项目——胡同声音。
什么最能代表老北京胡同的声音呢?是那些已经和正在消失的吆喝、叫卖、响器、鸽哨声。当秦思源逐个去收集这些声音时,他惊讶地发现,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件事!
“采集的声音要‘干净’。比如鸽哨声,就不能在钟鼓楼附近的胡同里录制,因为里面会混进去汽车声、摩托车声、公交车到站的声音等。所以我在京郊农村找到一个地方录制,这种干净的声音可以用到不同年代的各种声音场景中去。”秦思源说。
“胡同声音”会找到秦思源,是因为2005年他曾策划一个跟声音有关的艺术活动——都市发声,“征集观众最喜欢的北京的声音,再由艺术家录制后做成CD”。
当时征集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声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听众说他喜欢打枣的声音。竹竿击打在枣树枝干上,枣掉在房顶上,再从房顶滚落到脸盆里。一想到这个声音,一幅画面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个人的情感记忆被唤醒。”秦思源说,那次征集引起了热烈反响。
2017年,秦思源再度捡起声音项目,专门收集“正在消失的声音”。比如叫卖声,虽然有很多人会表演,但秦思源希望见到真正靠叫卖为生的人,于是,他辗转找到了90多岁高龄的杨德山老人,他曾是真正走街串巷的小商贩。
“声音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听那些消失了的声音能唤醒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对声音的记录也是对文明的记录。”秦思源认为。
如今,在北京宋庄,秦思源策划了一个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声音艺术博物馆,它将带领更多人走进声音艺术。
(摘自《北京晚报》)
微评
如果问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寻回逝去的时光,除了翻看老照片,倾听记忆中的声音也是一种寻回方法。秦思源的声音艺术博物馆帮助人们重拾了关于声音的记忆,帮助人们重回到一段段旧时光,同时也通过收集“正在消失的声音”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诉说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发现声音,收集声音,亲近声音,请你也来寻找生活中最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