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起点与结果”导写

作者: 杨玉卫

文  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材料一:《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二: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郎平曾经说过:“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有人觉得起点不能决定最终结果,但可能影响结果;也有人觉得,人生就该注重过程,好过程才能有好结果,即使失败,也享受过难忘的过程……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不少于800字。

导  写

材料作文,一般议论文更适合写。写议论文要抓好审题、立意、论证三个方面。怎样把握这三个关键点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一、读懂材料,认真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审题是否精准决定了文章是否符合要求。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要比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得多,因为材料作文的“立意”并非一眼就能看出来,命题者虽然给了“立意”,但这种立意隐含在材料中,需要我们去挖掘、思考和归纳。所以,写作之前,我们应先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主题,再将这些主题用到写作中。审题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属不易,要想在短时间内准确审题,可以运用这几种方法:

1.提炼中心法

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读单则材料时,可以运用做阅读理解的方法解读,确定材料的立意。也就是说,审题时,先读懂材料,概括材料所讲的内容。如果材料内容较多,还可以划分层次,弄清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然后理清材料内容的前后关系和内在逻辑,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材料中心,明确立意。读多则材料跟读单则材料的方法是一样的,逐一解读分析每则材料,把握每则材料的内涵,归纳每则材料的中心。然后根据中心找出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确定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同向关系、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等,最后综合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主题。例如: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在当代青少年中,大多数人都有希望不被打扰的想法。青少年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能放松身心。

这段材料共有两句话,可以分成三步完成审题。第一步,从两个层面归纳内容,第一句作为第一层,主要讲述了当前青少年想安静,不希望被打扰的想法。第二层是材料的第二句,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第二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第一层是引出话题,即青少年想安静,不希望被打扰;第二层强调“自己空间的意义”。可以看出两层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第三步,明确立意:要给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再看原文材料,材料一强调起点对结果的重要性。材料二用“飞过”诠释过程的意义,用郎平的话说明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材料谈及起点、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互为补充,有一定的逻辑性。想要到达终点,实现目标,起点与过程是关键,所以立意时可选取“起点”和“过程”二者中的一个或两个来立意,突出其中的辩证关系。

2.抓关键句法

材料的关键句是指那些能从中找出主旨的句子。命题者通常会借助材料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一些评议性的句子,这些评议性的句子很多时候就暗含了材料的主旨。所以,阅读材料时,我们要善于找出关键句、找准关键句,进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中的关键句通常处于句子的开头、结尾,如果中间有能揭示前后逻辑关系或者情感倾向的句子,一般也是关键句。找准关键句,就是抓住了材料作文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审题立意就会迎刃而解。例如: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

有人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其实,话长话短是个性的彰显,有时也是创新的闪现。

初看这段话,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既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又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我们到底该如何说话?这需要我们找准关键句,那就是结尾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抓住这句话中的“个性”“创新”两个关键词,文章的立意就明朗化了,可以从“彰显个性”“创新意识”“守规与创新”等角度立意。再看原文材料,结尾的内容是关键,“有人觉得起点不能决定最终结果,但可能会影响结果;也有人觉得,人生就该注重过程,好过程才能有好结果,即使失败,也曾享受过难忘的过程”,这句话有两种观点,强调了“起点”和“过程”的重要性,立意就从这两句话中产生。

3.揣摩命题法

有的材料中会出现多个关键性的概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确定材料的核心主题时,可以通过材料中的多个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与意图,从而找准材料的核心。例如: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年近六旬的齐白石,尽管在绘画领域已小有名气,但毅然舍弃了淡雅的文人画风,转而自创了浓烈豪放的写意画风,助推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赋予了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如果从创新的角度立意没有错,但千篇一律,很难出彩,而从命题者的角度立意就能写出新意。命题者借助齐白石的事例,希望当代青年不要安于现状,而要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可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是解读材料的独特方法。在材料中,命题者通过对“起点”和“过程”的两种不同认识,明确了价值取向,即“过程”的价值大于“起点”价值,所以,如果从这一角度论述,很切合命题者的意图。

二、领悟材料,精准立意

立意是写作的第二步,准确说,立意和审题是紧密相连、同步进行的。立意时,除了掌握常见的方法外,还需重在一个“巧”字。巧立意主要表现为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系。多角度思考,就是说立意时要从不同的层面解读材料、思考问题。多角度联系,是说解读材料、确定立意时,可以联系时代、文化、个人等因素综合考虑,深刻阐述材料的内涵与现实意义,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例如,此题可以从“起点”的角度立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赢在起点,成就人生。也可以从“过程”的角度立意:注重过程,享受人生;重过程比重结果更精彩。还可以从“起点”与“过程”二者的角度立意:在人生的旅程中,起点和过程缺一不可,二者紧密融合,能丰富我们的人生。

三、严密论证,辨证说理

议论文不同于其他体裁的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论证要严密,说理要透彻。如原文材料,论述时要用辩证的思维,不可孤立地论说“起点”或者“过程”的重要性,而忽略它们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另外,文章结构要合理,要符合议论文的格式。写此题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提出论点,中间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证明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论证要兼顾“起点”“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看到论证过程中思辨的火花。

佳作展示

起点诚可贵,过程价更高

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国古语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起点和过程孰轻孰重?在我看来,起点诚可贵,过程价更高。

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起点,高起点会让我们走得比较顺畅,低起点也许会让我们的一生起伏不平。这就像看风景一样,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风景会更远、更广。但站在山脚的人并不是就没有机会看到美丽的风景,因为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只要敢于挑战,总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起点不代表终点,途中的收获更值得我们拥有。所以,我认为人生贵在过程,即使失败了,也能享受过程,体验人生的喜与悲。

有些家境良好的人自认为起点较高,靠着父辈打造的“江山”玩起了“躺平”,最后坐吃山空,一败涂地,这样的人境遇再好,不顺势而为,起点再高,也毫无是处。反观那些起点低的有志之人,他们不埋怨、不抱怨,在人生的赛道上奋发有为,给人生的历程增彩添色。来自云南山区的姚胜旺,家庭贫困,通过挖姜和做兼职,最终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展示了努力的意义;董里娜是中国首位播音硕士,从小患有眼疾,10岁彻底失明。但她克服重重困难,22岁开始学播音,成为中传首位盲人研究生。这些普通的人,起点都很低,但都能正视现实,刻苦努力,通过自身的奋斗,成为人生的赢家。

人生漫长,我们不要跟他人比起点,只要坚守自己的梦想,过程比起点更有价值。阿里巴巴的创办者马云,从未放弃梦想。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失败了;想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据说是考了三年才被一所师范学院录取。但他从未放弃,最终通过努力,成为商业巨头。用他的话说:“梦想,要脚踏实地。”

人生漫长,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一切,让过程更具价值。宋朝大文豪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却待生活如初恋”。在苏东坡看来,人生固然不完美,心情却不能不美好。他把人生的失意看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看成“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看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正因为有一颗坚强的“心”,才成就了他一生的旷达乐观。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磨炼自己。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超越,用勤奋和汗水成就自己的未来,用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点  评

本文剖析透彻,说理充分,论证严密,有理有据。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构思全篇,开头先提出全文的论点:起点诚可贵,过程价更高。然后从“起点”和“过程”两个角度论述,最后联系自身实际,发出号召。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举例论证、说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多层次多角度论述,使全文的中心论点更鲜明突出,论证过程更具思辨性。结尾发出号召,收束全篇,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总之,在平时的材料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学会多元解读,提升理解能力;要学会辩证性说理,提升思辨能力。只要坚持不懈地练笔,一定能提高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