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材料 辩证说理

作者: 陈腊娜

引  言

翻阅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会发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的热点,相对于命题作文而言,材料作文更具灵活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材料作文可以更好地激发考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至于出现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现象。所以,材料作文应该是目前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主要方向。

文  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针对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劳动能力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举措,要求各地开齐开好劳动课。对此,不少人直呼“劳动课回来了”,纷纷点赞;同时也有人不理解,认为学校开设劳动课没有必要,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对于劳动课回归,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1.读懂材料,认真审题

这是一个单则材料作文,文题是“劳动课要不要回归”。在写作前,必须读懂材料,做好审题,以确保立意、结构等符合命题要求,避免偏题和离题,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1)概括中心法

概括中心法是材料作文写作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拿到材料后,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解读材料,可分三步进行审题:第一步是准确概括材料中心内容。第二步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领悟材料蕴含的道理,为立意做准备。第三步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举个例子: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根据上面这段话,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立意明确,不少于800字。对照审题三步走策略,解读此题,可先归纳材料内容: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用拟人手法讲述了猫头鹰和斑鸠之间的故事,猫头鹰打算搬离原来的住处是因为别人讨厌它的叫声,它认为搬到其他地方去就不会惹人讨厌了,斑鸠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不改变叫声,到哪里都招人嫌。在此基础上,透过两种生物之间的对话看清背后蕴含的道理。材料说的是猫头鹰跟生存环境之间的问题,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回避矛盾,治标不治本。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立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才是根本出路;改变才能让自身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视问题,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思路决定出路。这样分析,文章的审题基本就算完成了,立意自然也就明确了。再来看此次文题材料,材料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育部门要求各地开齐开好劳动课,第二部分是人们对这一话题的两种不同看法,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国家教育部门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看开设劳动课的意义的。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作为一项教育内容,跟德智体一样重要,不可轻视,也不可削弱这一学科的地位,要做到“五育”并举,但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学习成绩越来越重视,这一学科也逐渐被弱化和淡化。所以国家出台措施很及时也很有必要,纠正了一些人的错误观念。再来看对这一话题的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学校开设劳动课没必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另一种看法是劳动课的回归很有必要,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所以很赞成国家的这一举措。对于这两种观点,很明显前一个是错误的,后一个是正确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也磨炼了学生的品质意志,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劳动教育,劳动课的回归是重新让教育回到正确轨道上来的具体表现,应该支持国家的这一举措。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形成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即文章的立意:劳动课回归是正确的举措:正确认识劳动课的价值等。

(2)关键词句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立足于所给材料,材料是写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解读材料时要逐词逐句阅读,对一些重点词句要理解透彻。这些词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在阅读材料时可边读边圈画,在这些关键词句上做记号,这样可准确把握材料的重点,正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避免被感觉带偏。先说关键词,在材料中有些词是表逻辑关系的词语,如关联词、因果词、转折词等,这些词语在材料中体现了内容前后的关系,是读懂材料的关键。材料中常见的关联词有“所以”“但是”“即使……也”“不止是……还是”等。读材料时遇到这些关联词要圈画起来重点理解。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则寓言故事,斑鸠最后的语言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这句话中“如果不”“即使……还”是关键词,“如果不”后面的内容指出了猫头鹰招人嫌的原因,但猫头鹰自己还没觉察到,“即使……还”指出了猫头鹰不去改变自身的后果。由猫头鹰可推论出一个人如果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同样不受别人欢迎,只有正视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和尊重,这样立意就出来了。像此次文题材料当中“开齐开足”“点赞”“还是”这些词是理解材料的关键,这些词具体交代了同一个话题的三种态度,很明显反对劳动课回归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立意就明确了。解读材料除了重点关注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外,还有一些重复出现的词语也要重点关注。这种情况在多材料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审题时要扣住这些词立意。再说关键句,材料中的关键句一般是指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带有评论性的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或揭示前后逻辑关系的句子,抓这些句子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主旨,精准立意。例如此次文题材料中第一句话表明了讨论的话题——劳动(课),最后一句话是针对这一话题的错误观点,抓住这两句重点理解,可看出最后一句的观点是错误的,然后便可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得出正确观点:学习重要,劳动(课)同样重要,对劳动课的回归应该点赞,这样对材料的理解就会很顺畅。

(3)整体揣摩法

材料的关键词一般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整体阅读材料,从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上揣摩材料主题。例如此文题材料中,面对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开足开齐劳动课这一规定,分成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赞成,还有一种是不理解。对于这两种不同看法,命题人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倾向,即支持国家教育部门的举措。命题者这样设计话题,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形成正确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在大方向上不出错。所以结合材料揣摩命题人的情感倾向也是审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围绕材料,多角度立意

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立意很少是唯一的。多角度立意是写材料作文的常见思路。此题在确定立意时,可顺着材料的思维指向思考,还可在材料基础上展开联想,适当推理和延伸。据此立意可确定为:①为劳动课回归点赞。②坚持“五育”并举,劳动课不能丢。③开齐开足劳动课,更要用足用好劳动课。注意,联想不能脱离材料天马行空,否则立意就会背离材料,导致偏题。

3.精心构思,辩证说理

写议论文,在结构上通常采用三段论的形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例如,写此题这样构思:先由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回到青年学生身上来看问题,发出号召或倡议,结束全篇。注意,在论证过程中,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跟其他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是全面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写此文,要紧扣话题,辩证说理。

佳作展示

为劳动课回归点赞

曾几何时,上学在课堂上做手工,课后值日扫地,一月一次的大扫除,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这些有趣的画面,欢乐的场景随着老师和家长对学习成绩越来越重视,正逐渐淡出课堂。不久前,教育部门发文要求让劳动课重回课堂,对于这一举措,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学校应该开足开齐劳动课,为劳动课的重新回归点赞。

开足开齐劳动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课作为“五育”之一,必须得到重视,“五育”并举是培养人才的标配。许振超,青岛港码头上的一位集装箱装卸工,也是感动中国获奖人物。30多年来,许师傅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带出了“刘洋神绳”“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同时,许振超还组织实施“油改电”技术改造,仅这一项技术每年就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许振超代表了国家发展历程中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而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依靠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课的回归,点燃了孩子的劳动梦想,助推了孩子伟大复兴理想的实现,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

开足开齐劳动课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能培养劳动兴趣,锻炼精神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平时我们在家中帮助父母打扫房间,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做手工,虽然累,但能带给我们满足和快乐。人一旦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享受到劳动的乐趣,便会爱上劳动,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学校教育不仅应该传授知识,更要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在饭馆里吃一碗面跟自己动手做一碗面,意义是有区别的。毛主席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动手能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价值,从而更珍惜劳动成果。所以劳动课的回归,不是排挤文化学习,而是对文化学习的一种补充。在劳动中增强文化自信,磨炼意志,健全人格。

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情拥抱劳动课,发挥劳动课应有的价值,在人生之路上唱出动听的劳动之歌。

点  评

这篇议论文紧扣材料,立意鲜明,结构紧凑,开头由劳动课消失的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学校应开足开齐劳动课,为劳动课的重新回归点赞。接着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两个角度证明论点,在论证时,运用举例、论证及道理等论证方法,手法多样,说理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文章最后回到青年身上,引导青年正确看待劳动课的回归,并发出号召,有感染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