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提升写作能力的策略

作者: 葛汉军

文  题

以“那一次,我‘破防’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条理清晰,描写生动,不得抄袭和套作。

原  文

那一次,我“破防”了

“破防”是一个网络上极为流行的词语,常常表示一个人被戳到了痛点,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人们也经常用这个词相互调侃,或吐槽一些事。我今天要讲的是自己“破防”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座位前。无意中,我发现我的课桌上少了一本书,就看向我的同桌,因为他经常随意拿我的东西,就问他是不是拿了我的书,可他说不是他拿的。然后我就让他帮我找一下,找到后过了一会儿就上课了。上课时他一直想跟我说话,我忍住没跟他说。下课了,我去上厕所,上完厕所回来发现他在拿我的东西。我让他还给我,但他不还。我就追着他要,他跑,我跟在他后面追。有两个同学看到这种情况,好心地提醒我们慢点。结果刚说完,我的同桌一个没注意撞墙上了。我们去找老师,老师让我的同桌抬起头来,一看,同桌的耳朵流血了。老师什么也没说,带他去了镇医院。检查完后,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缝几针就可以了。后来,他的妈妈带他去了市里的大医院进一步检查。

下午,我的同桌竟然来到了教室。我一看,他的左耳被包上了。我忍不住笑起来,同学们还送了他个外号——“一只耳”。在老师办公室的时候,我的同桌承认是自己不小心撞到了墙,但是过了几天,他却在班上说是我把他推倒的。其他同学听了之后,都批评我,说是我的不对。我才是受害者,老师批评我,家长骂我,我都要气疯了。

那一天,我“破防”了。

问题诊断

此文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思路不清,主题不明,内容杂乱,读者很难抓住文章的核心。具体来说:

一、审题不清,主题不明

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审题的目的是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在题目的限制和要求下完成写作。题目“那一次,我‘破防’了”,要围绕关键词“破防”审题立意。“破防”是题目的中心词,因此要讲清楚什么事情让“我”“破防”、“我”在“破防”中的具体表现、那一次的“破防”让“我”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等。明确了这些,便明确了写作的重点与非重点,这样文章才能条理清晰,中心明确。而原文审题不清,漏掉了关键词,用大量笔墨叙述什么是破防,以及“我”与同学产生矛盾的具体过程,而忽略了“破防”的具体表现和对我的影响。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整篇文章偏离了命题的要求,就是偏题了。原文中,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根本不明确,只是陈述了一件事,也没有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从“我”的角度看,“我”被冤枉了;从“同学”的角度看,“我”是肇事者。全文貌似一份纠纷情况说明,让读者充当法官和调解员,中心不明,不能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与其说这是一篇文章,倒不如说是一本流水账。

二、选材松散,构思欠妥

确定主题后,要用具体的事件表现主题。没有具体的事例做支撑,记叙文就会显得很空洞。原文中,作者回忆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估计作者也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作者也许真的亲身经历过这件事,但写作时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而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不能不加选择地直接采用。记叙文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记叙顺序要一目了然,原文无论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的叙事,都没有表现手法的痕迹。开头无需解释什么是“破防”,因为这种说教式开头让人一下子就失去了阅读兴趣。如果采用写景式或者抒情式开头,效果会好得多,在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另外,原文的结尾也没有起到升华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可有可无。

三、语言平淡,缺少推敲

如果把整篇文章看成一棵大树,那么语言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只有枝繁叶茂,文章才能神采飞扬。原文在遣词造句上没有推敲的痕迹,语句平淡,不能打动读者。而且全文看不到一处修辞,也没有成语、俗语的踪影,连最常见的细节描写都没有,导致文章读起来口语化较重,索然无趣。

升格策略

一、认真审题,立意鲜明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写作第一步的审题,我们在这一环节上要多花些时间。审题时,要认真读题,读懂题目的内涵和要求。对于文章需要表现的主题和涉及的范围要心中有数,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偏题之后,想重新掉头就难了。只有准确审题,才能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一篇作文题目中往往有一两个关键性的词语决定着作文的主题,这个关键性的词语又被称为“题眼”。题眼就跟人的眼睛一样,是展示文章主题的窗户,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命题人的心。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破防”,我们在找准题目的“题眼”之后,要围绕这个词语立意,由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是:努力与坚持、温暖与感动。

二、选材精当,贴近生活

选材精当就是说记叙文所用的叙事材料一要精确二要恰当。这是选材的基本要求。怎样确保所用的材料达到要求呢?一是围绕中心选材,二是贴近生活选材。文章中心与材料之间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选取的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表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作者通过回忆生活中几件代表性的事,具体表现了母亲的一生就是勤劳的一生,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彰显了母亲的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看,主题与材料多么吻合。选材要贴近生活,无需选取那些高深的素材,平时生活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选用的素材,身边的人、周边的事都是素材的来源,把这些凡人轶事写到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针对“那一次,我‘破防’了”,可以写家庭中的温暖,可以写同学间的友爱,还可以写社会上的感动等。这些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材料写起来顺手,情感也真挚。

三、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好的文章结构重在叙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让读者看出叙事的顺序、前后的逻辑,确保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如果构思时没有清晰的脉络,写出来的文章就很容易导致故事的残缺不全;没有严密的逻辑安排,文章就容易漏洞百出。写记叙文除了关注叙事的逻辑和条理,还要注意文章的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详略的安排也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与中心关系密切且能突出中心内容的材料就详写,否则略写。比如写“那一次,我‘破防’了”,可以分成破防前、破防中、破防后三个不同的时段,重点就应该放在破防中和破防后,要将“我”在破防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和破防后的所悟作为重点来写,这样作文有很明显的主次之分,吸引人阅读。

四、斟酌语言,尽显文采

语言是文章的重要载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可以通过反复斟酌和运用修辞的方法修饰语言。再看原文的语句,因为缺少修辞的运用,语言平淡乏味,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升格文

那一次,我“破防”了

时间悄然逝去,抓不住也留不下,只有那零碎的记忆飘荡在我的脑海中……

蝉鸣不止,心绪被烦恼扯得无法安宁,明明上一次也是同样的结果,可偏偏这次感觉更痛。我的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那些想说的话竟一句也说不出来,心好像痛得要跳出来。我只好拍了拍胸口,安慰自己,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没关系,不就是不在同一个班级吗,下课还有机会在一起。我愣愣地看着分班信息,好刺眼。不一会儿,手机收到几条信息,是好友发过来的。她说不要在新的班级,而要和我在同一个班。我无奈地安慰她,和她讲我们要学会努力适应新环境,其实说这句话也是在安慰自己。

过了一会儿,她又给我发视频。我们一起回忆上学时的美好时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快乐的“路上”。她滔滔不绝地讲了好多那时候发生的趣事,比如只有我们才懂的眼神、只有我们才知道的笑点……聊着聊着,我的眼泪蓄满眼眶。她开玩笑地说:“哎呀,怎么还破防了,不哭不哭,眼睛哭肿了就不好看了。”可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落,哽咽着说只是有点想那些日子罢了。她看我这样,眼眶也红了,但仍勉强笑着安慰我:“多大点事,不要哭了,我不在你身边,你要照顾好自己。要乐观一点,有什么事不要放在心里,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班级了,但我还是你最好的朋友。”我用力点了点头。镜头前的我们都热泪盈眶,心底虽然有千言万语,但隔着屏幕看到对方的脸便胜过了一切。“时间不早了,早点睡吧。”她匆匆挂了视频,好像又回到了我们刚相识的时候,我不禁感慨时光之快。

记忆就像阀门,一旦打开,关起来就很难。回忆起我们这一年的点点滴滴,从陌生到无话不说的好友,希望我们之间不止于此,而是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光虽已逝去,但记忆可以被永久地封存,它并不孓孓而立,而是温暖如初。

点  评

本文审题精准,解题到位。全文通过回忆和同学交往的一件事,表现了同学之间深厚的情感。选材紧扣主题,贴近生活,平凡的小事中折射出纯洁的友情。结构合理,构思巧妙。开头简洁,结尾在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基础上,和开头形成首尾照应,使得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圆合,一气呵成。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运用写作技巧。只有多积累、多思考、常练笔,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