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掇玉,积累素材之法

作者: 王玉琴

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积累素材时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一味地摘抄文本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了大量“他人”的语言素材,却对这些素材的“妙处”一知半解,难以灵活运用?这其实是因为素材积累的方式过于机械、被动。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只知道积累好词好句,一旦同学或者老师说某个词句好,就会摘抄下来,却从未深入思考这些词句究竟好在哪里。这种积累方式,不仅不能有效扩充素材库,反而会增加学习负担。久而久之,大家会积累一堆“无法使用的素材”,难以在写作中派上用场。素材是写作的基石,要想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离不开日常积累。那么,如何储备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呢?关键在于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探寻和挖掘。总之,素材的积累是一个主动、深入的过程,需要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真正有用、能够触动心灵的素材,让它们在作文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可从多方面积累素材

在成长过程中,大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都不一样,若将这些事记录下来,不仅能够丰富写作素材,还能使写出来的作文更加贴近生活,充满真情实感。笔者建议大家从多方面探寻素材,主动去观察、感知成长中遇到的每一件小事,主动记下每一次情感波动。写出好作文不是难事,它是我们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启示。比如,节假日家庭出游,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家人间情感交流的宝贵时光;假期中遇到的人与事,可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新的感悟;校园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同时,对校园事件的看法,以及克服困难后的感悟等,能反映出我们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轨迹。将这些体验记录下来,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使作文更加真实、有深度。此外,校园中的第一次尝试、每一次合作,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家庭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更是我们情感的源泉。通过记录这些瞬间,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也能在作文中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只有真正投入到生活中,才能不断挖掘和积累鲜活的素材,从而写出更加真实、感人的文字。

二、发散思维收集素材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能让素材获取更高效,确保素材的质量。在收集素材时,同学们应多角度入手,并采用恰当方式,以提升素材积累的效率,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首先,要认真过好每一天,主动观察生活,注重积累。观察与感知,是获取生活化素材的关键,然而很多同学往往忽略了生活小事,缺少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大家都要认真观察,捕捉特征,发现细节。例如,观察长辈的外貌特征,记下他们说话、做事时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变化,形成个性化素材,如“我的长辈印象”。

其次,多读书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练笔中,大家应认真阅读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词汇运用等。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感兴趣的语句记下来。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结尾给人以无限遐想。很多同学对这种结尾技巧感兴趣,那么可以将其记下来,仔细分析这句话,以掌握这种技巧。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些内容为什么不写”等。经过思考得到的“看法”就是优质的写作素材。宋代的欧阳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也强调了在阅读中思考、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最后,要从生活经历中积累素材。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空竹文化节、“十一”国庆活动、校园体育节等主题活动等等,大家可以将活动心得记下来,积累成素材。或者,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记下来,将自己“旁观”到的精彩瞬间记下来等,这些都是真实、鲜活的写作素材。

三、发散思维积累素材的具体实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日复一日不断地积累素材,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1.积累课文中的素材

开发课内资源,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在课内阅读中积累素材,主要有这几种方法:第一,记录法。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根据内容将其归类到不同的主题下,如生活感悟、自然风光、动物世界、亲情友情等。对于每个主题下的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包括人物描写、情节概述、情感表达等,以便在写作时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素材。第二,摘抄法。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段落或引人深思的句子时,要及时摘抄下来。这些语句往往成为写作中的亮点。摘抄下来的内容要定期复习,以加深印象,确保在需要时能够灵活运用。第三,圈点标记法。在阅读时,用不同颜色或符号标记出关键语句、引人深思的段落等,以便后续回顾和总结。在文章旁边或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批注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激发写作灵感。另外,在批注时,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这样的思考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某同学在阅读《紫藤萝瀑布》时,将这句话标记出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他在旁边这样批注:“这句话中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技巧,营造了画面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以后描写静物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同学在阅读《爱莲说》时,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句旁边这样批注:“利用大众视野中‘莲’的某种特质表达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彰显了个人品质与情操。”这种写法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某种抽象的品质。

总之,在课内阅读学习中积累素材,是一种十分便捷有效的方法。

2.积累课外文本中的素材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说: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因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归,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为画祖,其可得乎?”自古以来,大文豪、大作家的佳作皆非凭空而至,而是源于海量阅读的积淀。故积累素材不应局限于课内,更要广泛涉猎课外。无论是古今中外名篇、热点新闻、科普文,还是自然地理百科,皆应广泛阅读。阅读时,应根据书籍类型,从不同角度积累素材。如读优秀作家作品,可摘录佳段,学习人物描写技巧;读自然地理百科,可记录自然景象、地理数据,作为写作的材料;读新闻,则可记录事件过程与原因,以备论证观点时用。

例如,一名同学在阅读《昆虫记》中关于“条纹蜘蛛”的内容时,精心记录了描写条纹蜘蛛具体形态的语句,如:“其身体胖乎乎的,大小如同榛果仁,覆盖着黄、黑、银三色相间的条纹,美轮美奂。它的丝囊,作为制造丝的器官,布满了细孔,宛如喷水壶的莲蓬头。而其后腿异常修长,且能大幅度张开,使得从丝囊射出的丝能广泛分散,织就一张宽广的网。”在随后的作文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这些素材:“我了解到一种名为条纹蜘蛛的神奇生物,它身披黄、黑、银三色相间的华丽外衣,其丝囊设计独特,仿佛喷水壶的莲蓬头,加之修长的后腿,使得它能织就一张宽广无垠的网。”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3.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的百花园中有旖旎的歌唱,有清丽的晨炊,更有那动人的暮景。”只有积累最真实的素材,才能写出贴近生活、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我们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街巷,还是乡村的宁静田野,都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发掘。城市环境优美,街头巷尾充满了生活的喧嚣与活力;乡村则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茁壮成长的农作物,以及那奔流不息的河流,展示着生命的蓬勃与力量。此外,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民俗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贵素材。

例如,一同学写自己的家乡,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家乡,坐落在中国的东北部,是一个四季分明、物产丰饶的地方。这里盛产棉花、玉米、大豆、小麦等特色农作物。春天,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庄稼也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放眼望去,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转眼间,夏天来临,庄稼在一场又一场雨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它们挺拔的身姿展示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片的玉米耸立在田里,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冬天,寒风凛冽,雪花洋洋洒洒地飘落而下,不一会儿,大地就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田野里,白雪皑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发散思维、积累素材,是提升写作能力,写出优质作文的关键。如何将上述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完全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自主发挥。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与课余生活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无论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还是课外书籍中的精彩段落,亦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是宝贵的写作资源。积累素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记录、去提炼。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才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