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争与让”导写

作者: 雷其坤

命题作文“争与让”导写0

文  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老子《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论语》中孔子曾说:“当仁,不让于师。”

古时,统治阶级与民争利,苛政猛于虎;而今,国家取消农业税,让利于民。

阅读上面材料,你对“争”与“让”有哪些感悟与思考?请以“争与让”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导  写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名言,一类是事实,引导考生对“争”与“让”进行审辨。

“争与让”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审题时要深入思考两者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首先,要提炼出既符合题意又有论证价值的中心论点,诸如:争与让贵在各得其宜;争与让各得其宜方彰显人生境界;争与让之道蕴含大智慧;把握好争与让促进发展与进步……然后,再考虑文章的结构,分几个层次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作文,一段论证“争”,一段论证“让”,一段论证“争”和“让”的关联;有的作文,一段论证只“争”不“让”会怎样,一段论证只“让”不“争”会怎样,一段文字论证既要“争”又要“让”。这样建构逻辑上没有问题,只是有些简单。有的作文,用“三境界”建构文章:只“争”不“让”是第一境,只“让”不“争”是第二境,既“争”又“让”是第三境,第一境与第二境看不出境界的高低,逻辑上就有问题。有的作文,一段论证“争”是“让”的前提,一段论证“让”是“争”的基础,有些自相矛盾。“争与让”是关系型作文题,但并非所有关系都是“××是××的前提”“××是××的基础”“××为表××为里”这样的关系。“争与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反相成的关系。对于“争与让”,既要“切身须要急思量”,又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只在个人小圈子里转圈子,而要有宏大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诸如:

要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蔺相如渑池之会与秦王针锋相对,让赵王免于受辱;功成名就之后礼让廉颇,“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

要因事而异,须坚守原则。强大的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不称霸,不争霸,与许多国家和平共处,并减免一些国家的债务,让利于这些国家;在“台湾”主权问题上,绝不退让,坚定维护国家尊严,保卫领土完整。

要重视条件,当与时俱进。农民自古交公粮,封建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统治者与民争利。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减轻农民负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取消农业税,让利于民。

要处理合宜,显人生境界。人生在世,有些必须争,要尽力去争,如学习、工作要力争上游;而有的不必争,贵在让,如功名利禄、衣食享受,“让他三尺又何妨”,千古流传美名扬。一味用心于争,浮躁焦虑,急功近利,未必有得;无心于争,淡泊宁静,发展强大,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钱钟书、季羡林等淡泊名利,学问精进,万人敬仰。

对“争与让”的认识,体现胸襟与情怀。这样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才能写出有格局、有境界、有气魄的文章。

要善于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写作的思想与材料,诸如:屈原《九歌·国殇》有句曰:“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句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孔子听子路言其志而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孟子》有言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这些都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当然,围绕中心论点论证不能全是古人古事古人古语,要结合社会现实,力求给当下的人以启迪。

佳作展示

争与让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  尹钰沨

争,即争先、竞争;让,即谦让、让步,二者是相反相成的,看似矛盾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统一。我们要有争与让的智慧,以助力长远发展。

只让不争会导致怯懦退缩,缺少发展动能。没有敢于争先的决心,个人无法激发全部潜能,国家无法在高精尖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只争不让会造成秩序混乱,缺少前进的持久力。没有辞让的气度,争先会演化为争抢、争斗,从而滑向内耗的深渊,不利于长久发展。因此,“争”与“让”在促进发展中缺一不可,必须协调统一。

欲使“争”与“让”在相反相成中凝聚发展动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争与让,需有大格局,以大局为重。田忌赛马,让一局而胜终局,以单局的让而赢得全局的胜利;坚决“争”港澳台回归祖国,以“一国两制”之“让”,争祖国统一宏图与国家总体安全。这表明只有树立全局观念,在大局意识的指导下合理地争与让,才能使二者协调统一,服务于整体目标。

其次,争与让,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与时俱进。世殊时异,面对变化的时局,对同一事物的争、让态度也应有所变化。正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初期力量不及敌方,因此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主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随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转变战略方向,争夺大城市的领导权,成功发起战略反攻,最终争得中国统一。由让而争如此,由争而让亦然。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争取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与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放缓,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让出部分经济增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争与让的转变是适应条件、环境变化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应对变化的灵活性,能够助力长远发展。

在国际局势复杂的当今世界,我们更应协调争与让,识大体,顾大局,争国家总体安全与发展利益,让小利而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以共赢谋求共同发展,铸就长远发展的动力,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进步与繁荣。

点  评

开头界定“争”与“让”的含义,揭示二者的关系,然后亮出中心论点:“我们要有争与让的智慧,以助力长远发展。”围绕中心论点,先反向着力,论证只让不争和只争不让的危害,从而论证争与让必须协调统一。文章主体部分论证怎样“争”与“让”才能凝聚发展动力,两个分论点置于段首,并用“首先”“其次”标示,条分缕析,层次清楚。文章分析辩证,论证有力,具有现实意义。

争与让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  管博睿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争”蕴含力争上游的进取之意;“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让”彰显着谦逊懂礼的人文情怀。“争”与“让”都有其价值。我认为争与让各得其宜,方能助力个人与国家发展。

争,不是事事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必争到底,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目标的积极作为之态;让,不是毫无原则地退让,不是踟蹰不前的怯懦,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博大胸怀。争与让相得益彰,才能在维护个人与国家核心利益基础上,拥有更宏大的格局,与他人、他国融洽相处,和谐共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争”与“让”各得其宜、相得益彰呢?

首先,要审视全局,眼光长远。若是没有统揽全局的大局观念,就会陷入个体狭小的利益圈内,对所有关系自身利益之事锱铢必争,从而导致恶性竞争,更不会萌发懂得“让利”于人的辞让之心。反观之,秉持全局观念可以让每个小我懂得适时“让”出个人小利,争取全局更好发展。在乒乓球界,中国可谓是技术第一的大国,而我国运动员虽在赛场上与他国运动员一争高下,但在日常训练时常常主动派出运动员到各国进行友好交流,“让”出技术经验。这 “让”是为了让乒乓球界整体水平提高,使乒乓球竞技双方水平旗鼓相当,“争”得更加精彩。

其次,要坚守原则,把握分寸。如“一带一路”,我国投资非洲多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不妨害我国宏观经济向好的局势下,向诸多面临发展困境的国家提供免息贷款,为其注入发展活力。这是为让各国贫富差距缩小,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这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胸怀与担当,又何尝不是“让”利于人的体现呢?当然,事事都“让”也不可取。在外交上,我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面对任何损害我国主权与国家领土完整的行为都绝不退让,坚决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总而言之,“争”与“让”相得益彰是促进个人与国家发展之道,灵活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点  评

开头引用与“争”“让”相关的名句,引出中心论点:“争与让各得其宜,方能助力个人与国家发展。”第二段用“不是……而是……”句式对“争”与“让”作辩证分析,并指出“争”与“让”相得益彰的意义。文章主体部分论证怎样才能做到“争”与“让”各得其宜、相得益彰:“首先,要审视全局,眼光长远”,“其次,要坚守原则,把握分寸”,并运用典型事例分析论证,说理充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