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说爱你也容易

作者: 戴建霞

新课标明确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凸显的是“表达方式”,当然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没有严格的限定。

但是,纵观近十年的镇江中考作文命题,如“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2013年)、“走近了才知道”(2014年)、“补”(2015年)、“又见_____,真好”(2016年),“偏偏是_____(我、你、他、她、它)”(2017年)、“那一刻,我没有回头”(2018年)、“难得这样”(2019年)、“查”(2020年)、“只是数字/不只是数字”(2021年)、“其实是特点/其实是优点/其实是缺点”(2022年)、“天气牵动_____的心”(2023年),虽然明确“文体不限”,但从命题内容和要求看,基本上都适合写记叙性的文章。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处处皆困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如果用字数衡量,即不少于600字。然而,区区600字,对于有些学生而言,比挤出600个脑细胞还艰难。这种“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拿到文题,常感到头脑空空,即使搜肠刮肚,也无从下手,没有可写的内容,从而陷入无尽的冥思苦想中,最后不得已,就应付而作,只能抄写搬运别人的文章,也不管对不对题,只为凑字数;二是有些学生只会简要概述事件,记叙平淡,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深度,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寡淡无味。

这样的问题屡屡发生,教师感慨无奈之余,往往又束手无策。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单一,教学通常按照学生写、教师评的形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甚至还有写前不指导、写完就拉倒的不作为行为。作文教学缺乏完整而规范有序的体系,没有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法,困在瓶颈之中,找不到突破口。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教材是范本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挖掘并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掌握写作技巧,那么对教材的使用就是合理有效的突破,也给作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这样,学生就能将读与写紧密结合,以读促写,有效迁移,从而读有所用。

事实上,写作需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所以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积累了什么材料,还要了解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材料。其实,教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真实实的写作范本,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第一手资源,如果能用好它,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步》为例,谈一谈写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散步》是莫怀戚的经典散文,文质兼美。教学时,很多教师特别重视“亲情”“人性”“生命”这三个因素对人心灵的影响,把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我觉得把《散步》作为引导学生写记叙性文章的经典范文,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要。那么,《散步》能带给学生怎样的启迪呢?

1.生活——素材的源头

记叙性的文章讲究内容真实,要写出具体的事件。“散步”这个题目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事件,写一家人散步的过程。作者在谈到本文的选材时,这样说道:“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不过的小事,作者巧取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入题,可谓平常而自然。不需刻意雕饰,不必冥思苦想,只是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写作不是刻意地创造素材,只是把生活中经历过的事用文字表现出来。写作源于生活,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离开生活,作文犹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生活的主人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而现在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间,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很多人常以此为借口,慨叹没有丰富的生活,缺乏具体的写作素材。事实上,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要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哪怕是两点一线间,也有地点的转换,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段,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事、物,会发生各种精彩纷呈的故事。有让人感动不已的,有让人感慨万千的,有让人义愤填膺的……不同的人对故事的敏感度不同,生发出的感触也不尽相同。由此看来,时空可以多维,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只要沉浸其中,自然能品出生活的诸多滋味。

写作材料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精彩。对于每天发生的相同或者不同的事,不能看成白开水一样平常,否则写作的源头也如一潭死水,会日渐枯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假以时日,这些生活细节和片段堆积在脑海深处,越积越多,特定的情境将会唤醒这些沉睡的记忆,为写作打开记忆的闸门,还用担心言之无物吗?

2.描写——表达的秘诀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人强调文采的重要性,而对于记叙文而言,描写不仅能增添文采,还能丰富内容。姜洪根老师说过,描写是记叙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是记叙性文章取胜的关键。《散步》一文虽然以表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所肩负的使命感为重点,但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是依托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文中的景物描写最为精彩,虽仅有两处,却有作者匠心独运的斟酌。第一处是第4段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看起来只是轻描淡写,却为一家四口的散步提供了美妙的场景。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终于迎来了阳春美景,踏着美景出行,其乐融融,别具情趣。第二处描写是第7段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途中有了景的加入,景致丰富了,明丽了,散步就不会是单调无聊的事,走小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家人的幸福就延伸了。两段景物,虽然着墨不多,却着实丰盈了文章内容,不仅为散步提供了活动背景,也满足了读者多层次的阅读心理需要。

文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突出,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是在细节化的情节中展现出来。在祖孙之间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中,要“我”这个关键人物来调解,于是“我”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从而做出最后的决定,说出“走大路”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可谓深思熟虑,把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充分表现出来。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如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天真的儿子,也呼之欲出,鲜活生动,使普通的散步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细节化的刻画与描写相得益彰,不仅使文章内容具体充实,更使文章意蕴无穷。这就是《散步》一文蕴含的写作智慧,教师要发现并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学会生动地描写景物、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立意——作品的生命

记叙性的文章讲究深度,立意是根本。生活如此多娇,写作的源泉丰盈不竭,那为什么有的学生的作文总是苍白无力呢?比如针对考场作文题目“秘密”,学生十之八九写的是小时候隐藏了弄坏东西的秘密,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没有独立的思考和体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缺乏新意。不能做到新鲜脱俗,文章当然就索然无味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散步》为例,为什么作者就能写出这样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是他的人生体验,他有感而发,有深刻的思考。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应写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生活认识或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散步》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深刻的立意才是作品永葆活力的根本,是作品的灵魂。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对生活独有的认识和感受,养成爱思考、重思想的写作习惯,才是提高其作文水平的根本所在。

《散步》又是如何表达深远的意蕴的呢?通过阅读文本,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一家人的幸福,但这样的认识显然不够深刻。这个时候,我适时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末的语言:“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突出了中年人对于幼小生命及年迈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意在言外,“责任与生命”这个主题跃然纸上。原来,文末的只言片语,要做到画龙点睛,提升文章的意蕴,此为一法,最为有效。其二,要围绕中心立意巧设矛盾,突出主要内容,提升文章的深度。文中小小的分歧就是为文末立意设置的关键情节,借此夸大了“我”的决定作用,帮助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懂他的责任感。其三,其他文字,紧扣中心表达,立意会更鲜明。还是以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为例,可以看出字字彰显生命力,这“新绿”“嫩芽”“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展现,彰显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讴歌,是对生命的礼赞。原来,景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细细咀嚼其他文字,也是如此。文章的思想就在一点点的累积中,在文末喷薄而出,集中而明确。写作时,要把立意当作根本,学会集中笔墨表达,巧妙地点睛,何愁作文水平得不到提升?

4.构思——思维的训练

记叙性文章讲究技巧,构思要谋全篇。清代袁枚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是说,好的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描写上要有变化,这样显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相反,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容易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很难赢得读者的喜爱。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作品离不开作者的整体构思。构思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思维能力。

《散步》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是作者思维能力的精彩呈现。文章篇幅虽然短小,却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全文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几个细节:首先点明散步对象,写“我”说服母亲出来散步;接着交代散步时一前一后两对母与子的组合;然后出现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权衡后以母亲的意见为重;接着写祖母顺从孙儿意见,决定走小路;最后特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的动人情景。其中,“分歧”这一细节最生动精彩,因为有分歧,就有了矛盾,矛盾使情节曲折生动,解开矛盾的过程自然就推进了故事的进程。因为事情有故事性,文章才引人入胜,才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另外,开头对四人身份的交代,看似简单,实则写出“我”的郑重其事;散步时,儿子发现有两对母子,写出了生命的传承;祖母顺从孙子的意见,并对“我”提出背着走的要求,为下文的收束巧妙做了铺垫……处处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构思精巧。写作时,要通盘考虑文章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当然,谋篇布局的技巧很多,不同的文章大相径庭,但都能展现作者的思维能力,在此不再赘述。

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总有一天,学生就能坦然面对写作,轻松地说出:作文,要说爱你也容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