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想象作文教学探索

作者: 陈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想象作文的写作中,让他们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拓展想象空间,结合阅读,思考如何表达想象的画面,并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作文写作。这样才能优化想象作文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观察生活,拓展思维空间

1.观察自然场景,赋予个人情感

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挖掘日常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进而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展开想象,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写出唯美的作品。

阅读完《济南的冬天》,很多学生被作者对济南的情感触动。教师鼓励学生先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展开想象,描写济南的雪景,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观察雪景,展开想象,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雪景,并抒发情感。该活动分为三步。第一步,先观察雪景,并客观描写雪景。如一名学生这样描写:“沉重的雪团子将树枝压了下来。”第二步,展开想象,为“树”和“雪”找到合适的喻体。学生想象“雪”是“重磅炸弹”“沉重的包袱”,想象“树”是“孤独的旅人”“风烛残年的老人”等。第三步,描绘想象世界的同时,抒发情感。如有一名学生这样描写:“雪团子如同沉重的包袱,将树压弯了腰,大树仿佛是孤独人生路上举步维艰的旅人。”他就将孤独、凄凉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并分析周围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争取能写出情景交融的优秀作品。

2.抓住人物动作,凸显性格特点

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人物动作,试着描写动作细节。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思考动作的背后隐藏着人物怎样的性格,并将想象的内容写入作品中。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用“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絮絮叨叨地说”等语句表现母亲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如父母、同学、老师等,试着写出他们的性格特点。第一步,学生要学会观察并捕捉细节,用“照相定格法”将每个动作都描写下来。比如,可以在“他倒了一杯水”的基础上,采用定格法进行扩写,融入细节描写,改成:“他拈了些茶叶,放入杯子里,倒入热水。”第二步,学生要试着思考这些动作细节暗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可以采用对比法,针对同一个动作,使用不同的写法展现不同的性格。如同样写倒茶,要表现人物性格豪爽,可以这样写:“他抓了一把茶叶,丢在杯子里,倒入热水。”要表现任务性格细腻,可以写:“他拈了几根茶叶,撒在茶壶里,倒入热水,冲泡时,壶嘴由低而高,三上三下,泻出的水柱像银珠成链,使茶叶翻滚,受热均匀。”

3.感受社会变迁,生成深刻认知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过去和现在,了解社会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对比现在和未来,让学生在这种想象对比中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提升认知能力,获得更多感悟。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生活中。第一步,观察交通、购物、居住等日常生活的细节,并与儿时的生活场景进行对比,找到生活变迁的关键点。如围绕“交通”,学生发现私家车变多了,道路变拥堵了。围绕“购物”,学生发现使用手机支付的人越来越多。第二步,展开想象,幻想未来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如有一名学生结合“手机扫码购物”,联想到未来社会可能不用手机扫码,直接扫脸就可以完成支付。第三步,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谈谈社会的变迁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又存在哪些隐患,试着写出对生活的思考。如对于“扫脸支付”,学生想到科技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隐患。

二、读写结合,提升表达能力

1.排比句,关联对比

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读写结合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归纳写作方法,试着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从而提升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学习使用排比句,针对某事物展开联想,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展开对比联想,丰富作文内容。

教学《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总结归纳排比句的特点。学生会发现排比就是将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的句子放在一起。此后,学生对照自己的作品,看看哪些内容不够丰富,运用想象和联想,找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如一名学生描写江南园林:“这里有很多假山,形状各异。”教师启发他想象一下假山像什么,然后运用排比句描写出来。学生修改成:“这里有很多假山,有的好像昂首挺立的狮子,有的好像攀爬摘桃的猴子,有的好像开屏的孔雀,形状各异。”作者发挥了想象力,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在脑海中生成假山的具体画面。

学生发现,使用排比句不仅能让作品文采斐然,还能让自己在才思枯竭的时候得到启迪,运用联想迅速关联其他内容。

2.过渡句,前后照应

部分学生想象力过于丰富,导致文章思维过于跳跃,不够连贯。此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课文,找到文中的过渡句,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过渡句,巧妙地串联不同的内容,让文章结构更连贯,思路更清晰的。然后,让他们运用过渡句,写出前后照应的文章。

一名学生在想象作文《我的探险之旅》中写了自己在森林、地下世界等不同地方探险的场景。文章内容虽然丰富,却缺乏连贯性,若干场景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转换场景过于突兀。对此,教师可鼓励该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作者如何使用过渡句,顺利地将场景从百草园切换到三味书屋。学生发现作者使用了一个过渡段,展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描写了生动的形象,顺畅地转换了场景。该生由此总结到,在转换场景的时候,可以交代主人公如何位移到相应的位置,还可以引入一些具有过渡性、串联性的人物。他修改作文时,加入了过渡句,设置了过渡人物“导游”,借“导游”之口说出森林中有个石洞,能通到地下世界,然后描写了石洞的场景,这样就合理完成了场景转换。

在合理运用过渡句后,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思维的连贯性,全方位展现想象的场景,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了逻辑混乱等问题。

3.主旨句,一语双关

在想象作文中,很多学生会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而为了让作品表达得含而不露,也可以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突出主旨句。这样能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巧妙联系在一起,展现丰富的想象力。

在写想象作文“我们都是……”的时候,一名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蚂蚁”,认为要学习蚂蚁的团结精神,齐心合力才能做好事情。他觉得直接论述这个观点显得太直白,不够生动,但是如果单纯写蚂蚁,不加入议论,又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对此,教师可鼓励他阅读《故乡》,找出文中运用了象征手法的句子。通过“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路”使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作者表面上写的是真实世界的路,实际上展开想象,暗示其也是“人生之路”。同时,这个句子也是全文的主旨句,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试着在想象作文中运用双关手法,添加主旨句,写出深意。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看看哪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然后再安排学生自由写作。这样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活他们写作热情。

三、开放练习,渗透人文精神

1.利用文本留白,播撒善的种子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引导他们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想象作文练习活动的时候,要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真善美。学生可以针对文本中的留白之处,展开想象,试着填补空白,这样能进一步感受主人公的善良淳朴,同时也在心田种下善的种子。

学习《故乡》后,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作品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写想象作文。“你认为闰土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他是继续在苦难的生活中沉沦,还是寻找自己的路,找到新生活呢?”写想象作文的时候,学生要思考闰土原本的性格,把握其人性中善良淳朴的一面,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想象他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他能否用淳朴善良化解生活中的困难。如一名学生相信闰土会坚守善良,他在自己都很难生存的情况下,还收养了父母双亡的孩子。该学生认为,虽然在“我”的眼中,闰土因为艰苦的生活而变得麻木,但实际上,闰土依然保持内心的善良。该学生在补白想象中展现了闰土善良淳朴的形象。

在填补文章留白处的过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这种善良的品行,并思考这会带给自己什么启迪。

2.加强学科融合,追求美的世界

在设置开放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结合美术或音乐学科,让学生在欣赏画作或倾听音乐的同时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画作或音乐的情景,最后用文字描述想象的画面。这样能让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并试着用文字展现这种美。

学习《愚公移山》后,教师设计了学科融合活动:“你能否展开想象,思考愚公精神在现代是否依然存在?有哪些故事体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融合美术学科,展示徐悲鸿的主题画作《愚公移山》;融合音乐学科,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欣赏。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展开想象。第一步,想象愚公移山的壮阔场面,体会其恢弘的气势,感受力量之美。第二步,结合现实生活,想象还有哪些场景能体现这种壮阔、恢弘的气势。第三步,展开想象,创编美的故事,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展现美的画面。如一名学生想到了在沙漠中植树造林的场景,认为劳动者具有将沙漠变绿洲的顽强精神,在脑海中还原了茫茫沙海的壮阔场景,塑造了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美好形象。

在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被点燃,认识到可以用多种方法展现美,对美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3.组织实践活动,追寻真的感动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义务劳动、植树造林、环保公益、助人为乐等多种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揣摩受助者的想法,并将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写到作文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小区里的“助老模范”主题活动。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下小区中是否有连续多年助老的先进人物,可以采访这些人,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想象他们服务老人时的场景。其次,学生要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积极参与到敬老活动中。可以想象老人在遇到困难时想的是什么,老人得到帮助时又会有哪些感受。还可以观察同伴的行为,想象同伴在参与助老活动前后的变化。在整合了诸多想象资源后,学生将这些资源融合起来写作,写一下活动的过程。在作文中,学生不仅写了助老的真实事件,还展开想象,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内心变化。这样有助于他们写出内心的感动,体会到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结合实践活动,学生将观察、体验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写出更具人文价值的作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