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作者: 陈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不仅强调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要求教师将作文教学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联系起来,使作文教学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这四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方式。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得以积累与建构起来的,并且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品质。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这四个维度,或者也被定义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种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比如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只有基于语言运用性质的语言学习活动,方可有效发展其他三种核心素养。因此说,语文核心素养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体系。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相互作用。
1.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的对话、写作、阅读等实践,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欣赏和理解他人的语言作品,从而真正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价值。
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主要涵盖了抽象、综合、判断、分析、概括、理解、论证、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深度掌握语文知识并灵活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持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智慧,让思维变得更灵活更捷系统性和更富创造性。
3.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崇,进而形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更能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4.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旨在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并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包含两个重要维度:审美和创造。审美是培养学生良好审美体验的基础。创造则是指学生在具备良好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持续有效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将核心素养理念有力渗透到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主要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1.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无疑是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比如在设计作文教学方案时,通过渗透核心素养理念,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案就会指向于对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这四大素养的培养上。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会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明确写作的主线,选出合适的写作角度,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会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思,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再以语言运用的培养为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会强调学生的“吸收”和“倾吐”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顺势构建起“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2.推动课程改革进程
核心素养理念的持续渗透,对于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提升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发现,“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被频繁提及,并明确强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而这其中,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此外,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小学作文教学中,还有助于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紧密相连。作文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字表达,更强调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体悟和成长,这与核心素养发展所倡导的过程导向不谋而合。通过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小学作文教学能够回归教育本质,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作文教学思路
1.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
在强调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列写作提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有序地写作,更重要的是,在列提纲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在指导列提纲时,教师应着重抓好三点:第一,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列提纲,最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拓展思考的深度,明确写作主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和讨论所列的提纲,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写作思路。第二,引导学生鉴赏精彩范文并学习其写作思路。通过鉴赏优秀范文,学生可以学习到他人写作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如何更好地安排文章结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范文的写作框架,让学生更好地梳理写作思路,确保所列出的提纲是科学合理的。第三,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列写作提纲。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六的《记一次游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独创性,鼓励个性化写作。用思维导图列提纲是非常快速且高效的方法。以“丢沙包”游戏为例,教师可从这三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与学生一起查询“丢沙包”的知识,阅读与“丢沙包”相关的精彩范文,从中获得启发。二是待学生确定“丢沙包”这一关键词后,然后设计一些贴合实际的且有趣的问题,如“在玩丢沙包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学生思考后便知道,一是缝制沙包,二是分组。还可以提问“丢沙包的过程会是什么样子的?哪些需要简写详写?”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形成大致的写作思路,并列出提纲。三是鼓励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从而达到优化写作提纲和丰富写作内容的目的。
2.让学生鉴赏精彩范文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鉴赏精彩范文,范文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读物,总之要让他们在所思所悟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还有一点,即单元作文教学时,可以考虑采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鉴赏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精彩范文,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使其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为例,写作主题是“我的动物朋友”,单元所编排的课文是《猫》《母鸡》《白鹅》。阅读这些课文,能感受到作家对动物的描写非常真实且传神,这是因为每位作者都很善于观察,且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解读课文,让他们深入理解并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范文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学生熟悉的写动物的范文,如描写小鹦鹉、小仓鼠、小乌龟、小白兔和小鸭子等文章,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比如在《猫》这一课文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介绍猫的特点,笔者便在课上展示范文《小猫咪咪》:
小猫咪咪是一只灰色的小猫,它的毛发柔软细腻,像是一层绒毛。咪咪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仿佛两颗黑宝石嵌在脸上。它总是懒散地蜷缩在角落,安静地打盹,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咪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每当有什么东西引起它的注意,总是毫不犹豫地跳起来,小尾巴摇摆着前去探索。有时候,咪咪会不小心打翻花瓶,撒一地的水。看到主人生气的表情时,它会表现得很无辜,眼神里会流露出乞求和抱歉。每次我回家,咪咪都会来迎接。它会跳上我的膝盖,用软软的爪子在我腿上轻轻抓挠。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咪咪,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它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天使。
在鉴赏范文后,笔者基于培养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对于‘我的动物朋友’的写作,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或见解吗?”这样提问意在鼓励学生锻炼语言。有的学生分享道:“在描写动物朋友时,我会特别关注其最显著的特点,并进行详尽的描写,而对于其他则点到为止。”还有学生提到:“在描写动物朋友的特点时,我喜欢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这样能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这些分享充分表现了学生对语言运用要素的深入理解。
3.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并引入一些典籍作品、古诗词作品、历史人物故事、神话故事等,还可以在课堂上融入革命传统文化,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的话,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行搜集并将文化元素融入写作中。这可以提高语言运用中的“吸收”能力。
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来描绘美丽的景色,为作文增添艺术气息。在课堂上,笔者精选了三首古诗中的经典诗句,首先引入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着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后是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此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三首诗中诗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大胆探索和表达感知传统文化元素。随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诗词,并尝试将其运用于作文中。比如学生在写父爱、母爱、回报这些主题的作文时,会想到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豁达心境、不计荣辱得失时,会想到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种在作文教学中多方面渗透中华文化元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并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提升语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相信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