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青春之歌

作者: 付建军

母题分析

1.整体解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少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题材分析

何谓成长?成长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的成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关注青少年心理,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对青少年的成长、全社会的进步,以及文明的传承都显得尤为迫切。由此可见,以“成长”为话题,唱响青春的赞歌,重要的是展示出心理的成熟,道出精神层面的进步。搜罗成长材料,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进行:从家庭角度,写父母陪伴“我”成长;从学校角度,写师生伴“我”成长;从社会角度,写邻里和睦助“我”成长;从历史角度,写古代仁人志士促“我”成长;从自然角度,写一花一草陪“我”成长。

3.立意分析

作家刘墉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这句话非常贴切地道出了成长的内涵,成长的历程是痛的,成长后的果实是美丽的。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不断面对挫折、不断解决困难、不断尝试的过程。我们在逆境中成长,虽步履维艰,但这种经历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和智慧。以“成长”为话题来写作,可以写成长中取得成功的事,也可以写失败后的感悟、遭遇挫折后的觉醒、经受苦难后的心声等。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我”与父母闹矛盾,而后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学校生活中,“我”与同学合作探究,最终感悟到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体验中,“我”向做麦芽糖的爷爷学技术,从而在实践中收获了真知;走进唐诗宋词,“我”走进了文人的心灵,学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走进自然世界,“我”与花儿共成长,感悟刹那芳华的美好;等等。选取其中一个类型,选取典型材料,确定一个中心,挖掘出它的意义或蕴含的哲理,来表现成长体验与感悟,定能唱响青春之歌。

真题回放

★2024年河南中考作文题目

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再继续走。”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024年湖南中考作文题目

只有走出第一步,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2024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题目

杨绛笔下善良的人力车夫老王,在逆境中充满勇气的女盲聋作家海伦·凯勒,为非洲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水稻专家杨华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光芒。因为这光芒,我们便无惧征途的黑夜;因为这光芒,我们更热爱人间的烟火;因为这光芒,我们更坚定心中的远方。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我也有自己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2024年四川南充中考作文题目(其一)

阅读助我成长

★2024年广东中考作文题目

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

写作指导

“成长”这一母题内涵丰富,只要我们精心选材,认真构思,用心写作,就一定能唱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如何写作?同学们不妨按以下几个思路来进行:

一、用“起承转合”构思文脉

起,就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写作时通常会在这一部分埋下线索,提出问题或简单表明立场,以利于接下来的阐述;承,是承接开端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完整的说明;转,是从不同角度切入主题或转入另一个层次的探讨,让文章观点更全面、层次更丰富;合,则是总结或呼应前面的情节或观点。

唱响青春之歌0

用“起承转合”法,我们具体可以拟定以下写作思路。起笔写“我”遭遇困境或挫折,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如学习压力大、与父母产生矛盾、不被理解等。承笔写挫折如何发生,为何烦恼,如多次乒乓球训练后,仍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舞蹈演出的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分班考试后,“我”名落孙山等。转笔写转机,“我”因为某事、某物得到了启发,将这一细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例如,在雨中复飞的蝴蝶身上,“我”悟到坚持和顽强精神的可贵;在墙角的苔花身上,“我”领悟到心怀远大志向天地宽的道理。合笔写“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态恢复从容。

二、借用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来凸显成长细节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背景及环境时,同学们不妨用一段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烘托心情,让人物形象突出,为成长蓄势。例如,《秋天的怀念》开篇把自己的“暴怒无常”写得淋漓尽致,其实里面包含着作者深深的反思。

三、借用自然之物、某人的典型经历及自身亲历之事来触发成长

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犯错到改正,从没感受到感受深刻,我们在写作文时要详细地写出这种变化的过程和感受。如《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一个盲聋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变化过程。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借用这样的“触发器”来写变化:(1)从某种植物身上获得启示,如风雪中的松;(2)从某件事中获得启示,如泡茶的工序;(3)从古今名人身上获得启示,如豁达乐观的苏轼;(4)从身边人物身上获得启示,如坚守传统工艺、十年如一日的老木匠。像这样的“触发器”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四、借用抒情、议论来点明主旨

在叙事中,适时巧妙地穿插抒情或议论,会使细节得到点化,中心得以明确。特别是在文章结尾部分,要点明事件的启示、意义或经验教训等。如《往事依依》,就在篇末点题,点明往事对“我”的意义;《秋天的怀念》的结尾,作者借景抒情来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当然,对于成长类的作文,大多数时候可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写成写人叙事文,也可以单纯抒发感悟写成散文,还可以援引名人相关事例表达自己的哲思。

范文展示

人生如球

付彦铭

静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听秋风瑟瑟,看黄叶飘零,一种惆怅感油然而生,难怪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疲惫地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任凭聒噪的秋蝉声纠缠着我。

每天看似走了很远的路,其实我一直在原地打圈: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每天看似学了很多的知识,其实我一直在重复着“学练测”,走不出错题的边界。我知道,天地辽阔,可我学习的圈子实在狭窄,我怎么就打不破成绩起伏不定的“魔咒”呢?

“啪—— 啪——”一个篮球蹦蹦跳跳地落在我身边,一个高个儿男生迅速捡起篮球,一边拍打,一边向远处奔跑。篮球在地上一起一伏地弹跳着,渐行渐远,我的视线久久地停留在它身上—— 我对篮球起伏的命运产生了怜悯,球的一生就是这样起伏不定。原来篮球也逃不出起伏不定的“魔咒”。

球声渐渐消失了,路边的灯盏次第亮起,看久了,情绪不免低落—— 现在的我,每天过着埋头苦读的生活,而这种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的模式,又会在学习下一个新知识时循环。有时,我真想“躺平”。

正思忖着,我走到了家门口,门应声开了。妈妈捧着篮球,高兴地说:“走,下去打球,今天休息,放松一下!”我放下书包,好似卸下了重担,心里叫好:“真好,不用做作业了。”紧跟妈妈的脚步,我来到了球场。妈妈防守,我运球突破。我紧张地拍着篮球,球在我手上一起一伏,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弹声。我瞬间突破到篮板下,一个三步上篮,高度不够,球打筐而出,我扶额叹息。连续几个回合,球不是打筐弹出,就是被妈妈抢夺走。我有些沮丧地坐在地上,捶打着不争气的篮球,也不知是怪自己球技不精,还是怨篮球不给力。

唱响青春之歌1

妈妈走过来,捡起篮球,轻拍两下,说:“宝贝,你看,球一起一伏,才能向前推进,这说明每一次进攻都会有得有失。你只有掌控了它的起伏,才能往前突破。”我听着球弹跳的声音,心想:原来球的起伏恰似人生的沉浮,妈妈的话很有道理。思虑片刻,我一把夺过球,突破妈妈的防守,上篮,球进了!妈妈一边鼓掌,一边说道:“抢球上篮成功,真棒!面对对手,你就应该拿出狠劲来抢夺。”

我抚摩着篮球,仔细端详,球面上沾满了灰尘,但里面气量充足,它在等待下一个赛场。我忽然想通了,人生如球,球要想进攻上篮,唯有经历起伏跌宕,才能突破阻拦;而人在前行的路上,也不可避免要经历沉浮,唯有勇往直前,才能赢得竞争。

那晚,我轻松地走向书房,走出了为学习成绩起伏不定而忧虑苦恼的情绪死胡同。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

点 评

习作采用“起承转合”的方法来写作,起笔用环境描写渲染孤寂的氛围,交代“我”在学习上的困境。承笔略写,以篮球为切入点,展示篮球的起伏跳跃与人的命运浮沉相似,转笔详写打篮球的故事,用球场上对篮球的抢夺,启发“我”走出情绪死胡同。结尾领悟人生如球的道理,发人深省,很具教育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