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语文
作者: 王卫东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成了语文老师。
可什么是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起初,我也曾口干舌燥地讲学语文的好处,而现在别人问时,我只能一笑而过。
我也一直在问自己,一直在寻找答案。
一路走来,我认为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最中肯,“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先生明确地说,语文首先是语言和文字。语言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慢慢地形成了文化,文化慢慢地让人类建立了文明。语言—文字—文化—文明,这是我所理解的语文脉络。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有文化,在学生心中产生文明的种子。我坚信语文学不好的人,很难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更别提理解和传播了。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里谈道:“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站了这么多年讲台,学习借鉴了这么多名家、流派,我认为语文学习的中心是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听说读写”,即会思考地聆听(听)、有自信地讲演(说)、能流利地阅读(读)、会流畅地写作(写)。

语文应该让生命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厚重。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以课文或课文作者为圆心往外辐射,给学生介绍同类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相同流派作品,还有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导他们读、看、说。刚教语文课时,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大多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于是,从国内作品到国外作品,从古代典籍到现代华章,我读给他们听,印给他们看。学生人手两本手抄诗集,一本古诗词,一本现代诗歌;人手一个厚厚的摘抄本,摘录经典文字。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在读书摘抄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组建班级图书角,订阅《语文报》《读者》等报刊。我们约定每天读一篇经典短文,一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一月读一本名著。每节课前五分钟都是演讲,学生将自己读到的书、读书的思考和获得的启示讲给其他同学听。一月一节的阅读交流课上,我满怀喜悦地看着大家由不自然、结结巴巴地说,到大大方方、有理有据地说。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评论,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走过了23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经典中领悟人生,学习思辨,汲取前行的力量。
一位前辈告诉我:“语文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我深以为然,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出,一切输入都是白搭。我喜欢写日记,每天记录自己所得、所失、所思。在写作中,我收获很多。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告诉学生:“语文就是与他人、书籍、大自然以及自己的对话,语文就是教大家做热爱生活的真正的人。我的目标是让大家学会在阅读写作中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我告诉他们,必须天天练笔,有话多说,无话少写,每天200字是底线。学生写完,我就批阅,一天一百多篇练笔一个不落。针对在批阅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针对性训练。看自然,看众生,看社会,看自己,一点一点地引导、讲评,慢慢地,学生们学会了从课本出发,走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大到历史、时事评论,小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他们写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用文字说自己想说的话,学会了体察他人,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学会了反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随时观察与写作的习惯。毕业多年的学生告诉我,现在他们还在坚持写东西,在朋友圈、博客、公众号上,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语文是什么?学语文有什么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理解和回答。如果有人现在问我,我依旧无法说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它需要我用一生去研究、去实践。
(王卫东,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