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的思维拓展
作者: 王淦生高考作文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讯息转换的过程,即作文题作为原讯息摄入考生大脑后,考生借助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再将其转换成为作文立意讯息的过程。作文题目类型不同、内容各异、深浅有别,导致的结果便是有些题目考生只需扫一眼便立意在胸,有些题目则即便沉吟良久仍举棋不定。其实不管是“扫一眼”还是“沉吟良久”,都是一种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生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何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指在掌握了某一事物规律的前提下,由此及彼,推知同类事物的规律。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说到底就是一个蕴含一定寓意的“谜面”,考生需要对这个“谜面”作正确、充分的理解,在得出“谜底”之后,推而广之,以材料蕴含的道理去类推与之相似或相关的别的事物所含的道理,而后在这些道理中选择和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所以,作文的最佳立意,应当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最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介于“虚实之间”。比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题命题材料,先是简述了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内容,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这一事实,为作文题设置了“背景”。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句点评:“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句“点评”才是审题的关键——它提醒考生,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国家层面的“太空探秘”,更应该想到,人类自身的“抵达未知之境”并不仅仅在于宇宙空间,还在于社会空间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应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索未知的宇宙空间一样,去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所以,作文立意的重心应当是表现我们对自己的“未知之境”——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外界的和自身的未知世界的探索。考生要拓展思维,看到广阔无垠的未知世界,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