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选材,明确要点

作者: 何传跃 靖伟

任务锦囊

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借助情境进行现场迁移、即时建构,实现知识的转化运用。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论持久战》直接关联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这类思辨性阅读,偏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科学思维及创新思维等,尤其是主观性试题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有序性。

在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中,考生要按照信息源的输入与输出两个阶段进行理解、梳理。完成信息源的输入,首先要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策略阐释观点。其次要厘清观点与材料、主要观点与次要观点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最后要善于比较,在异同辨析中深化对观点和材料的认知,在不同文本间进行比较,形成全面认识和价值判断。完成信息源的输出,要聚焦于表达与逻辑,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反对本本主义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中国特点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更不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拿着一些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西方的“洋教条”、外来的所谓“案例”,只会“瞎说一气”或“瞎指挥”,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找不着方向、站不稳根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陷入“动摇犹豫”,失去定力;他们所奉行的“本本”也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在实践中坠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

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说:“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不但害人害己、影响工作,而且危害长远、影响恶劣”。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不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惯于死记硬背“本本”中的语句,死读书本,在实践中也照搬照抄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个别原则、个别观点或文件中的只言片语,把它们奉作神圣不可变动的僵化的教条,以致到处碰壁,甚至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批评:“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整天把马克思主义挂在嘴上,写在文件里,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而一到行动中,却看不见实际生活的活生生变化,不懂得也不愿意在行动上真正贯彻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最终是“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摘编自杨明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的深刻内涵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到群众路线时,毛泽东同志批评了一些干部一到任就宣布政见、纯主观地“瞎说一顿”的做法,号召大家“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B.“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指的是调查的本质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C.“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运用比喻论证,生动阐释了调查研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必需的过程,充分的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

D.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反对本本主义》观点的有益补充。

2.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项是(  )

A.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B.《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C.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D.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一节的论证思路。

答:

4.中央领导人指出:“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