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参与

任务概要

“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中的“当代性”要求考生关注当下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关心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文化”则要求考生从当下社会生活发生的时事热点中进一步聚焦文化现象的“当代性”元素;“参与”则需要考生以主动的心态融入到文化生活中去。

活动一

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数字赋能产业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超3.2万亿元,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从供应链到生产线,数实融合进一步提速,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数字赋能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揆诸现实,推动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美好愿景,正成为惠及方方面面、人人日常体验的生动现实。手机端一键下单点好早餐外卖,扫二维码骑共享单车上下班,用在线办公软件开远程会议,语音唤醒智能电视点播影音节目,92.5%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2023年“网络中国节·春节”主题活动相关内容总传播量达304.5亿次,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7亿……数字化服务广泛渗入人们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社交等多个服务场景,使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化、消费范围更加多样化,彰显了数字中国建设赋能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未来,经济社会各领域还将涌现更多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人在数字化浪潮中享受发展红利。

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战略机遇、勇于创新突破,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千方百计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必将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摘编自《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荡数字中国建设新动能》,《北京青年报》2024年5月27日)

【训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就能让更多人享受数字化浪潮的发展红利以及促进更多新业态新产业的出现。

B.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C.材料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作者更加科学、准确地阐述观点,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D.材料中“最多跑一次”使用双引号来起到了标示特殊含义的作用,使得论证语言更形象。

2.下列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数字赋能美好生活”观点的一项是(  )

A.数字劳动在各行各业逐渐兴起,出现了多种新兴职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B.数字银行的一些小额信贷交易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人们不必去银行等待数周,效率非常高。

C.服装公司推出了与一般功能服装相比价格更高一些的系列衬衫,该系列衬衫能让体表温度降低5度。

D.第五届进博会,欧姆龙第七代乒乓球机器人亮相,能根据不同对手的技术差异制订回球策略。

3.数字赋能美好生活,少不了人工智能的参与。请结合文章和以下文段,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令人震惊——一些诗歌发表于互联网,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人工智能的作品。人工智能绘画与作曲的消息已经屡屡见诸媒体,一个小视频曾经在互联网广泛流传:人工智能操纵的机械臂写出具有相当水准的书法作品。如同自动驾驶、疾病诊断或者不同语种的翻译,文学艺术领域的“陷落”指日可待。一些人对各种惊悚的预测抱以漫不经心的嘲笑:刚刚爬到树上,就要宣布开始登月之旅吗?另一些人的表情更为严峻:低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阿尔法狗击败围棋冠军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几乎没有人事先预料到,这一天的降临竟然如此之快。

答:

活动二

人类智慧是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而人工智能则缺乏这个向度。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的科技发展则体现出人类发展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各类技术形式作为人类“肢体的延长”与智力的“物化”被“嵌入”到了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技术的传承和进步,依赖并受制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其“总开关”植根于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智慧整体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间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这些能力不具备人类智慧的原创性和历史选择性,当然更不具备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

随着社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大大延长,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困境,消灭强制分工所带来的人的分裂,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始终是人类的梦想,并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大有可为的空间。但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在这方面代替人并全面充当社会活动主体的条件。因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理性、情感、意志、道德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人们总是在一定制度和结构中形成相对一致的行动,而各种行动和行为又具备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被人创造出来的数字技术,是人的智慧活动的产物,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一定的现实目的的。我们要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中把握技术的本质,而不能把技术从社会结构中孤立出来,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与社会相对立。

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迭代更新,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都将是扬弃异化、走向未来解放的必要步骤。当然,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在其发展中贯彻“科技向善”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使其发展符合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摘编自王亚奇《基于历史与社会视角审视人工智能》)

【探究】

1.作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间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

2.有人说,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既不能过分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