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通话膨胀”

近年来,多字叠用、大词小用、无梗不用的夸张化、情绪化、戏剧化表达越来越成为网络上日常交流习惯,被网友戏称为“通话膨胀”。一些网友认为这种表达彰显了个性、增加了话语的情感表达效果,但也有网友觉得过度依赖夸张表达可能会削弱语言的深度、精确性和丰富内涵。

在正常词义表达中,也有类似的“通话膨胀”现象,如“干干净净、明明白白、高高兴兴”等,均是用叠词来表意程度。但与传统“重叠”现象不同,“通话膨胀”不仅没有使人们的情绪得以真正的显现,反而暴露出语言的极度匮乏。二十世纪前半叶,社会学家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如同货币与其真实财富不匹配而生的通货膨胀,语言和语言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当下流行的“通话膨胀”也属于语言通胀的一类,即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表达力度,字数和情绪也超过其本身,呈现冗余之态。

素材解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如“很、怪、太”等,用久了会失去锋芒。泥沙俱下、过度夸张的网络话语,也会无形之中对书面语言、规范表达形成“挤出效应”,造成“文字失语”的流行。“通话膨胀”展现出网络社会思想活跃、富有创意、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一面;但在时代洪流之中,要多一份对“通话膨胀”的警惕,多一份真诚和理性,抽出更多时间来阅读和思考,多讲实话和真心话。

适用话题

警惕文字失语、真诚理性、表达规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