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莪:为共和国筑“水下长城”

人物事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这一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的执着坚守和无悔奉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一生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理想追求,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为共和国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

“国家哪儿需要我,我就上哪里;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海道测量,再到水声工程,面对一次次专业转换和人生抉择,杨士莪始终以赤子初心听从国家召唤,以艰辛求索服务“国之大者”,一次次从零开始、一次次负重攀登。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过程中,杨士莪团队负责进行全程飞行试验落点水声测量。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要在茫茫大海上准确测量弹头落点位置,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杨士莪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首创性探索。面对无数次试验失败、无数次重新设计,他展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终于成功研制出海上落点水声定位系统。1980年5月18日,导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飞跃8000多公里、在预定海域轰然入水,信号被系统准确捕获。这一突破为后来我国自主研制深海载人潜水器及其水声定位装备,实现“蛟龙”探海等重大科技突破提供了重要技术储备。

杨士莪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亲力亲为到老。他70岁时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自己打论文;85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还自己验证新的算法;92岁时仍坚持自己给研究生批改作业,不让别人代劳。杨士莪的书房有三面高大的书架,他年过九旬还常常爬梯取书、静心阅读。平和的心态、本真的活法,让杨士莪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始终拥有一份不为喧嚣所动、不为浮华所扰的从容。

关键词

使命担当 不懈探索 勇于开拓 质朴纯粹

“人”为我用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杨士莪全身心投入我国水声科研事业中,通过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深蓝海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