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类型,分析效果
作者: 张善存任务锦囊
实用性阅读以逻辑思维为主,考生可以通过信息的获取、整合以及应用,明辨类型,分析效果。
1.依据文本体式展开思辨。实用性文本主要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等,或解释事物的原理、成因、关系、演变等,考生可以依据不同类别进行分析、评价。高考实用性阅读选取的材料大多关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考生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文本内关键信息与科学观察的关联点,从而进行准确辨析。
2.从理解性阅读走向批判性阅读。考生可以从句、段、篇等不同层级展开批判性阅读,在文本的前后矛盾处、悬疑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科学家进行判断的依据。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理解时,无论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考生都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赏析实用性文本语言的效果。实用性文本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语言准确、生动、有条理。辨析语言的准确性是赏析这类文本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注意论文与小品文的语言特点,论文语言简明,重在于有限的篇幅内提供海量有价值的信息,小品文则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有个性色彩。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借助北斗卫星提前对田块打点定位,规划最优作业路径;利用摄像头实时监控作业情况,画面同步回传后台;通过无人值守气象站,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度、降水量等信息……如今,不少地方推进无人农场建设,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为农业生产注入澎湃科技动力。
无人农场,顾名思义,就是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如今,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无人农场的兴起,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一方面,种管收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不仅节约人力成本,也能吸引更多年轻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农作物管护提供数据支持,能够指导调控农作物生长环境,使其更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与此同时,全流程机械化也能起到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促进增收减损。
(摘编自《“智慧农业”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材料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是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这里可以收藏各类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150万份,种质贮藏寿命最长可达50年。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种质库堪称种子的“诺亚方舟”。
种质和种子虽只一字之差,却不能混为一谈。就农作物而言,种质,是指具有生命力或者有可再生能力的一种遗传物质,凡带有整套遗传物质且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统称种质资源。种子则是最常见的种质资源,但种质资源不仅仅局限于种子,一些具有可再生能力的离体植物组织也属于种质资源,比如马铃薯的茎尖。当然,种质库里存放的大多是种子类种质资源。
一份种子想要入库,可不是件容易事。每一个品种都要先经田间种植“考验”2~3年,在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被“收编”。入库后的种子,又要经过仔细“体检”,通过处理、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等十多道“关卡”,最终装瓶密封。
这些种子将被保存在不同条件的库里:在-18℃、湿度低于50%的低温库,含水量5%~8%的农作物种子将就此“沉睡”,寿命可从1~2年延长到数十年,唤醒后发芽率能在九成以上;在试管苗库,草莓、香蕉、马铃薯等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作物以茎尖作为保存材料,在试管中可一待数月;在超低温库,-196℃的液氮则能让作物组织迅速进入冷冻休眠,就像给生长按下了暂停键,几十年后取出,依然可以活力不减。此外,这里还以DNA的方式保存着一些特有、珍稀、濒危、野生的作物遗传资源。
依靠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科学家们正通过杂交、分子设计等手段,将优异的农作物基因结合在一起,最终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种,让中国人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摘编自《种子方舟: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光明日报》2022年4月22日)
材料三: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将种子等植物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空间环境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再选择可遗传的优良变异,用于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植物新品种。
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航天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有益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具有高产、早熟、抗病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对种子来说,太空就是一个超级实验室,因为它具备了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太空诱变因素多,种子有可能获得传统地面诱变得不到的变异,太空诱变可以诱发多种性状发生变异,育种家通过定向筛选可以获得产量或是抗病突变基因。
那么,什么样的种子能踏上太空之旅呢?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被选中的种子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遗传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这些种子必须活力强、发芽率高,这样才能确保种子在新环境下依旧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以良好的状态开启这一段漫漫旅途。进入太空之后,种子的“奇幻漂流”才刚刚开始,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被宇宙射线击中,不是所有被击中的种子都能发生基因变异,也不是所有的突变都是“有益的”。因此,从太空返回的种子只能作为基础材料,再经过地面筛选、验证、培育,最后通过审定的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
想成为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仅要能“上天”,更要“入地”。从宇宙归来的种子还需要在地面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检测,进行多轮的筛选和鉴定。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既会鉴定作物实际的生长变化,也会从基因层面去检测哪些遗传物质产生了突变,然后将具有优异性状的新材料再进行育种利用,让遗传优势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从一颗种子“上天”,到新的品种上市,往往要经过8~10年的过程。在漫长的选育过程中,产量、抗性、品质等每一项都要过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审定完成后,新品种才能被推广,作为真正的太空种子在广袤的田野间生长,进而在丰收后流向百姓的日常餐桌。
(摘编自《航天育种:让太空种子“飞”入千家万户》,《人民日报》2024年5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用“借助北斗卫星……”“利用摄像头……”“通过无人值守气象站……”三个句子向读者展示了无人农场的画面。
B.材料二中“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等词语,表明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具有世界影响和战略意义。
C.材料三指出,相较于传统育种技术,航天育种在育种周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助力太空种子“飞”入千家万户。
D.材料三中画线的三个“不是”的句子,意在强调要成为太空种子并不容易,也暗示了科学家选种的严格程序。
2.材料二是一篇科普文,请简要谈谈这则材料是怎样体现这一文体特点的。
答:
3.粮食保障出路在科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的贡献。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