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须掌握两种结构模式

作者: 王淦生

“起承转合”是我们写作时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模式,其长处是文章前后有铺垫、有勾连、有转折、有起伏、有照应,在高考作文中被广泛使用。作为“起承转合”变体的“引议联结”,则以其简单易用,且适合用来写材料作文及思辨性作文而为广大考生所青睐。

一、起承转合

1.起,指作文开篇揭示论点或议题。起,要起得有根有据,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亦可借助“由头”,导出议题或观点。如2024年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思考,其中一篇佳作是这样开头的:

约翰·多恩有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总是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我们也总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在人生旅途上,认可度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前进道路,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追求。

作文开头援引约翰·多恩的名句,引出对“认可度”的分析,表明对“认可度”的认可。这是借助由头导出议题。

另一篇佳作则是这样开头的:

在日常生活中,“认可度”无处不在。它勾画出我们的外在形象,也在无形中束缚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只有突破“认可度”,打破思维的桎梏,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与个性化发展。

这则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对“认可度”作出评议,偏向对别人的“认可度”的质疑。这则开头属于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2.承,是承接开头提出的观点或议题加以论述,一般是对论点或议题由现象到本质的探寻,或由结果到原因的追问。承,在形式上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如2024年北京卷佳作《历久弥新》中“承”的部分:

两千年前,《左传》就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时至今日,“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功”,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言”,包罗了古今仁人志士的光辉思想,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这些历史遗产,在时间的冲刷下不断推陈出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这一段紧承开篇提出的观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分析两千年前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雄辩地证明中华传统历久弥新的道理。

3.转,是在承的基础上对作文主题作进一步提升,或转折,或递进,或拓展。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从反面,对议题作辩证分析;一种是从分析“为什么”到阐述“怎么办”。前者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一篇佳作中“转”的部分:

在我们奋笔疾书时,AI不到一分钟就能写出一篇“大作”。但AI能写出四大名著吗?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吗?它终究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的便利时,也要警惕“降智”的风险。我们不愿大脑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不能做机器的附庸。AI再出色,也是人类创造的,它要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反噬人类!

作文在阐述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之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分析了人成为机器的附庸的可怕与可悲,向人们发出警示。

后者如2024年全国甲卷一篇佳作中“转”的部分:

当然,坦诚交流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克服内心的障碍,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也不是毫无顾忌地输出思想,而是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真诚地表达自己。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也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交流变得更加坦诚、顺畅,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作文在细致分析了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的意义之后,“转”向阐述坦诚交流的心态和原则,并揭示了坦诚交流的效果。

4.合,就是收束全文,对内容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建议,或揭示题旨,或呼应开篇,或启人遐想。如2024年天津卷一篇佳作的结尾:

能困住你的,只有你的心。让我们大胆地定义自己,展现自己的芳华,在人生路上遇见最精彩的自己!

作文整体内容倾向于“自定义”,因而最后以一句“能困住你的,只有你的心”总结上文,以“大胆地定义自己”表达希望,收束有力。

“起承转合”用得好,可以使作文结构曲折有致,论述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二、引议联结

1.引,引出观点,提出问题。作文可以用一句谚语、名言引出观点,也可以简述一种现象、一件事情引出议题,还可以简要引述命题材料,提出论点。引,要在分析原材料的基础上,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提出观点。如2024年全国甲卷一篇佳作的开头: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处。然而有些人在与人相处时,为了避免冲突,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坦诚交流或许能缓解一时的尴尬,暂时与人相安无事,但这种社交没有温度也没有深度。只有展开坦诚交流的羽翼,我们才能跨过陌生或不理解的沟壑,相遇于星辰大海,实现心灵的双向奔赴。

作文援引谚语并概述命题材料,引出论点:只有坦诚交流,才能实现心灵的双向奔赴。

2.议,阐述论点,分析问题。议的部分主要是对援引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要切中肯綮。如2024年天津卷一篇佳作中“议”的部分:

如果那些不恰当的定义曾经困扰过你的过往,那么不要让它们再伴随你的未来。因为这些定义只是别人在一时一地对你作出的不全面甚至不公正的判断,它不应成为你人生的“标签”,更不能限定你的未来。

作文简要分析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定义”形成的原因,确立了不要囿于错误定义,创造个性化人生的观点。

3.联,由此及彼,深化论述。联,可以由今到古,由点到面,由书本到现实,由个体到群体,深入分析论点的社会深层意义,体现出论述的广度和深度。如上面2024年天津卷佳作在“议”后“联”的部分写道:

回望历史,身如不系之舟的苏东坡,辗转漂泊于黄州、惠州、儋州,被当时的主流社会定义为失败者。他视这些定义如同衣襟上的浮尘,笑着轻轻拂去。面对世俗的恶意,他走出了云淡风轻天地宽的豁达之路。执着变法的王安石,政敌给他的定义更是不堪: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一字一句如刀剑加身,可他不屑一顾,用挺直的脊梁担起举世的怨谤,只为富国强兵、山河稳固。

作文由现实联想到历史,用苏东坡、王安石的事例阐述不应为“定义”所困的道理。

4.结,收束全篇,重申观点。结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总结全文,重申主题;二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三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如2024年北京卷佳作《历久弥新》的结尾部分:

青年,肩负传承历史和创新文化的重任,当认真学习和领会经典文化的核心思想,结合新时代的精神理念,赋予经典新意,让经典历久弥新,常新长盛。

这个结尾总结全文,揭示了经典历久弥新、常新长盛的办法。

运用“引议联结”这种结构,要有严密的思维和开阔的眼界,才能够得心应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