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高光展示
话题导入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是2025年春晚的主题。创意融合舞蹈《秧BOT》,非遗文化与科技共舞;建筑创演秀《栋梁》,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戏曲节目《声动梨园》,演绎戏曲艺术的恒久魅力……请就春晚节目给你的感想与感悟,写一篇作文。
佳作展示一
科技自强 奏响乐章
郭锦茹
我们正处于一个“快”时代,随着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文化传播的载体也不断更新和发展。2025年春晚节目,融合了许多科技元素,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奏响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优美乐章!
科技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春晚的传播形式。在这个“数智时代”,看春晚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屏幕,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随地观看春晚,真正做到了“天涯共此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为春晚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传播模式,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这种双向的互动,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狂欢。正如《论语》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春晚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同一时刻共享欢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科技发展使人文情怀变得更加真切可感。人们可以通过“AI拥抱合成”技术,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天人永隔的亲人“重逢”,完成自己毕生未能实现的心愿。这种跨越时空的思念,让科技也拥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手语演员借助AR虚拟技术,让视障人士也能“听”懂春晚,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氛围。这正体现了《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愿景。
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虽然各种智能设备令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但我们不能“躺平”在科技的便利之中。在生活中,我们要警惕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风险。古人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审慎的态度看待科技,让科技发展“向善而行”,更好地服务人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应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奏响更加响亮的时代乐章!
佳作展示二
温情治愈 文化共生
刘超凡
当“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旋律在春晚的舞台上回响,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与科技人文的力量,体会到了文化的温情与治愈。文化治愈的力量,宛如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永恒主题。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不断加强。非遗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等举措层出不穷。著名剪纸艺术家高凤莲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创新性地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剪纸艺术。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温情治愈元素。非遗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传递着温情治愈的力量、人性的关怀与温暖。著名刺绣大师刘建平就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充满温情的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无论是在春晚舞台上展现的非遗,还是在直播中传统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精湛技术与观众互动,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非遗的温情,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治愈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传播非遗,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数字技术更是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再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项目,就利用先进三维扫描和虚拟技术重现了多个重要宫殿和园林的三维模型,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皇家园林的恢宏。另外,科技与人文交融也使文化更具魅力:虚拟现实再现戏曲魅力,智能互动激发观众热情,全息投影重现古韵诗意……科技不仅助力春晚,更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春晚主题,不仅深刻诠释了非遗的智慧,还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中激发了创新的力量、文化的温度。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春晚通过温情的表达,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创新活力,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崭新篇章。
佳作展示三
生生不息处 自有如意时
薛飘飘
2025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春晚既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又闪烁着科技创新的光芒。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数字时代的代码,从青铜器的纹饰到现代艺术的创新,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传承是创新之基。春晚充分运用前沿科技,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8k超高清直播、三维菁彩声技术以及虚实融合的XR舞台设计,让晚会视觉效果更加震撼。小品《借伞》将不同剧种的经典片段进行融合,让观众领略到京剧、粤剧、越剧、川剧等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韵味悠长。戏剧的跨界与创新,让网友大呼被“唤醒了骨子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基因”。
传承被创新焕发活力。春晚开场秀《迎福》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潍坊风筝、温州螺钿、成都漆艺、羌绣、布糊画……一口气炫出16种非遗,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生生不息”,不断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春晚舞台上,中华文化如同岁月珍酿,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之宏伟;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优美。在当代,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展现出新时代特征: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故宫的文物活起来,现代艺术的创新让许多非遗焕发新生。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说:“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这种古今交融的创新,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最好注脚。
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根深叶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既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也得益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在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中华文明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
【本版作文作者系山西太原市第六十中学校高(133)班学生,指导老师: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