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任务概要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提升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文本时代主题深度对话,尽可能贴近文本的历史场域;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把握现当代文学作品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性,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活动一
河边空旷的土地
李 娟
有一匹马在过河的时候死了,倒在河中央的冰面上。后来一场一场的雪把它重重盖住。再后来,雪化了,冰悄悄薄了,裂了。那马又重新在雪地中露出身子,并渐渐地有了异样的味道。有人把它拖上河岸,斜搁在河岸边的卵石滩上。
一阵风过来,浓重的腐败味笔直尖锐地冲进鼻子,无法躲藏。又一阵风过来,刹那间天地间又灌注满了干净鲜美的空气。任你怎么努力地抽动鼻子,也闻不到刚才那股强烈的腐味了。一丝一毫也没有,哪怕离那匹死马仅几步之遥。
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眼下的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河边的旷野上,东一堆西一堆,全是没能熬过冬天的牛羊的尸体。活下来的牛,在尸体周围的土地上缓缓移动。它们轻轻地,仔细地,啃食着刚扎了寸把深的草尖。这一带地势开阔。河对岸的芦苇滩那边全是麦田,远远看去,漆黑而湿润。而河这边却是荒草野地,分布着几个古老的石圈墓。
雪化完后,河岸上的卵石滩全露了出来。我在河滩上总会时不时发现花纹美丽或奇形怪状的卵石。住在河对岸的江阿古丽,也喜欢在河边捡石头。但是她只捡那种豌豆大小的、光滑明亮的小石子,斑斓精致地浸在一个白色搪瓷盆里,放在窗台上,迎着阳光。
攥着这样一把宝石,遥想从不曾为自己所知的那些过去的事情……当江阿古丽还是个小女孩子的时候,她发现了故乡的美,从此珍爱着自己平凡孤独的生活,并深深地满意,深深地感激……
天气更暖和一点的时候,我会端着盆子去河边洗衣服。有时候总会有人在河里洗马。他把马牵到河中央,往马身上泼水,再用鬃毛刷细致地上下刷。我很生气,因为他在我的上游。我就冲他大喊,但他理都不理我。我端起盆子越过他往上游走一截,换个地方再洗。谁知没过一会儿,这小孩也慢吞吞把马牵过来,还是牵到我的上游仔仔细细上上下下地继续洗他的马。
我就搬块大石头扔过去,砸到他脚下,溅他一身水。谁知他也不甘示弱,也搬来一块更大的石头砸过来。我说:“喂——要不要我帮你洗啊?”他什么也不说,笑着把马慢慢牵开了。草地中央钉着一根尺把高的木桩子,他把马牵过去,系上缰绳。又回来,坐在不远处。我洗完衣服和床单后,就把他叫过来帮忙拧。他劲儿很大,拧过的衣服我再也弄不出一滴水来。
他兀自喜滋滋地说:“今年乡上的弹唱会,我要去赛马!我的马好得很。”我往马那边扫了一眼,“那么矮……”他着急:“我的马是最好的,你什么也不知道!”
等第二次再看到这个小孩时,还是在河边,我还是在洗衣服,他还是牵着马没完没了地洗。衣服全晾好后,我坐在高高的岸上看他用心洗马。一阵阵滚烫的风吹过来,世界明亮,大地深远。对岸的芦苇滩起伏不已。盛夏已经来临,那匹死马的尸体被鸟和虫子啄食得只剩一副整齐的、雪白耀眼的骨骸,寂静地横置在不远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
“你的马真的行吗?”
“我也不知道。”
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有点难过。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我仍然会每天都去河边走走,寻找漂亮石头。天气转凉了,河边风很大。我在河床下的卵石滩上久久地弯着腰,耐心地寻找。河水的“哗哗”声是另外一种安静,让人不受侵扰。
从我站着的这个角度看去,大地的广阔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广阔,微微地倾斜着。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训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我”的视角描写河边的风景和生活,展现四季变化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生活在空旷的土地上的孤独落寞之情。
B.活下来的牛在牛羊的尸体旁吃草,河对岸是麦田而这边是荒野、墓地,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自然法则的公正无情。
C.面对“我”对马的质疑,男孩的回应从原来的不容置疑变为后来的“我也不知道”,体现了他敏感、不自信的特点。
D.死去的马成为鸟和虫子的食物,变成雪白的骨架,作者以盛夏的阳光和碧绿的草地来衬托骨架,寄寓着对生命的思考。
2.文章两次提及大地的力量,大地具有怎样的力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童年随之而去
木 心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节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注〕①盌,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探究】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围绕“盌·童年·成长”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