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抢眼,细节丰富
作者: 雷其坤技法点拨
高考记叙文的构思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要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作文要“抢眼”,叙事必须精巧,情节必须别致,细节必须丰富。具体来说,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节突转
平铺直叙的叙事模式,常常会使阅卷老师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的阅读心理。如果考生能设计出一个出乎阅卷老师意料之外的突转式情节,就可以使作文显示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从而激发起阅卷老师“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2.欲扬先抑
虽说日常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文写作绝不能平淡,而要“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波。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卷老师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3.细节丰富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记叙文缺失了细节,人物就成了一个活动的影子,事件就成了一个线路图,主题也就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因此,考生要抓住“一言一动之微”,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作文的构思之中,凸显出人物的神韵和作文的旨趣。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寻找“正确人生”的模板,而是俯身触摸生活的纹理,与世界建立真实的连接,那些曾被标准答案遮蔽的可能性,终将在脚下徐徐展开。
请以“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思维分析】
命题中的“这一次”设置了特定的情景,“没有标准答案”并非没有答案,而是有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答案。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的事例很多。
“没有标准答案”是作文要着力表现的重点: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为此,考生在构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许多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如数理化的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写作“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只写“这一次”,也可以用“另一次”有标准答案来对照凸显。
3.要精心构思,演绎一个精彩的故事,力求情节引人入胜、意蕴耐人寻味。
【写作示范一】
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
◎北京一考生
“反了,真是反了。”老谭黑着脸从排练间出来。离大赛没几天了,这小子却突发奇想要在过绊马索的时候用上祖传的谭派吊毛。《四郎探母》这出戏演了百年了,放着前人给的标准答案不用,非要创新,这要是万一有个什么失误……老谭摇摇头,转身回了排练间,为了谭派六代的名声,他必须让这小子断了这念头。
排练间里小谭正马不停蹄地练习着。这谭派吊毛的技术已经好些年没在舞台上亮相了,趁着这次青年大赛,演《四郎探母》里有个四郎被绊马索绊倒,从马上飞出翻滚落地的片段,他要把这动作用进去。这时他用余光瞟到父亲的身影,有意展示下成果。于是他手持马鞭,高高从“马背”上跃起,同时将手里马鞭甩到空中,翻转几圈后,小谭一个吊毛稳稳落地,马鞭也恰好落入手中。小谭露出一丝得意之色,看父亲反应。可老谭面无表情:“花里胡哨!祖宗的东西是让你这么用的吗?”说完摇摇头离开了。
演出的日子很快到了,小谭在后台上着妆,一直没见父亲像往常那样来叮嘱自己。他知道这是在生自己的气,可他也没打算放弃。这比赛与平日的演出不同,本就是展示自我的机会,倘若还守着前人的技法,就太迂了。谁说前人演的就是标准答案?评判是否成功还得看评委是否认可,观众是否同意。
小谭的演出开始了,观众席依旧没有父亲的身影。很快到了过关那一幕,小谭跃向空中,抛出马鞭又平稳落地,一气呵成。台下有懂行的小声嘀咕:“这是谭家的吊毛功夫,有些年没见过了!谭家这小子真行!”“好!”观众席骤然爆发出了掌声与喝彩。
演出完毕,小谭深深向台下鞠躬。他看到父亲不知何时站在台侧笑着鼓掌。小谭心里明白,这一次,他的答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或许标准答案根本就不存在,不是吗?
点评
作文在两代人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小谭勇于创新的精神,凸显“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的重要意义。行文波澜起伏,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写作示范二】
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
◎董安愉
“你这做的是什么?”李文惊得耸起了肩膀,抬眼看向师傅。师傅把他刚吹的几个糖人轻轻放在他面前。即便是在盛怒之下,即便对这些糖人千般万般不满意,师傅对待它们的动作也仍是轻柔的。
“我想着……这样的糖人年轻顾客会喜欢……”李文低头盯着那几个卡通形象的糖人,小声说。
“人不人,鬼不鬼,不成样子!三天后的考核,你最好别耍这花样!”粗眉毛的师傅嘴角下撇,硬朗的脸上棱角分明。李文往后缩了一缩。
师傅口中的“考核”是师门的传统,即将学成出师的徒弟们分几天接受数轮考试。师傅会让他们吹一些难度较大的糖人,再看谁吹得最像师祖当年开创的“经典形象”。李文觉得师祖的作品虽妙,在当今却少了一丝活气,那天自作主张给生肖猴的手上握了一串香蕉,逗得师兄师弟哈哈大笑,就连经过的路人都扬起嘴角。只有师傅黑着脸,只因这与几十年来的“标准答案”背道而驰。
李文失落地抓起那几个糖人,准备从侧边的楼梯上楼回房间。一位年轻母亲正带着一个男孩在插满了糖人的柱子前挑选。男孩围着那琳琅满目的柱子跑了好几圈,迟迟不能决定。忽然他撞上李文,视线瞟到他手上拿着的卡通糖人,兴奋地举起小手大叫:“妈妈我要这个!”
李文愣住了,不知所措地望向师傅。先前一直没注意这边的师傅果然看过来,脸上的表情让人捉摸不定。李文看到他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个不卖的……”他抱歉地说。
“啊?”男孩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可是我就喜欢这个……”
李文不好意思地看看男孩,又转过头看师傅。小男孩也转过头看着师傅。师傅被这一幕打得措手不及,最终缓缓点了点头。
男孩兴奋地尖叫起来,双手捧过糖人,对着天空看它晶莹剔透的颜色。
三天后,李文和师兄师弟坐在桌前问师傅今天考什么,师傅常年严肃的脸露出笑容:“吹人们喜欢的,吹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的。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
【北京市十一学校】
点评
徒弟李文制作出卡通形象的糖人,逗乐了师兄师弟与路人,但遭到遵守标准答案的师傅的斥责。师傅见徒弟创新的糖人受到正在挑选糖人的小男孩的喜爱,也有了改变。考核时,师傅让徒弟们按照自己的创意吹能让人们喜欢的糖人。结尾师傅的话不仅表现了情节的逆转,而且点明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