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落处是华章
作者: 邹俊嫔 张国光考点概述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特点设问,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引导考生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思考。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高考语文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考生需要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
对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考生可以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高考语文试题系统地增强了与教材学习任务的关联,考生可以结合教材,聚焦、抓住小切口,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却奈何不了芦花。没有一枝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有了倦意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芦苇荡。至今,三株芦花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它们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呢?
(1)文中黑体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2)文章结尾处的问句,虽然表疑问,但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合语境,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继“i人”“e人”之后,“浓人”“淡人”成为新社交人设。浓人——做什么都“浓浓的”,他们情绪外放,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对生活、工作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淡人——面对一切都“淡淡的”,他们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主打一个平淡率真,随遇而安,全身散发着一种淡泊感和松弛感。“浓人”与“淡人”成为网络热词,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个性认知的关注。这一现象表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标签化和分类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渴望,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由此建立起来的本体安全感来抗击外部世界无序状态带来的威胁和焦虑。其实,“浓人”“淡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使用心理能量的方式不同。人生如同一幅画卷,最美在于疏密相间、浓淡相宜。无论你是“浓人”还是“淡人”,都希望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多元、包容的态度,认识、接纳自我,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1)请模仿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再写一句话。要求:使用与原文相同的句式和修辞;表达与原文相同的观点。
答:
(2)文中谈及人们通过“e人”“i人”“浓人”“淡人”等标签化、分类化方式定义自己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快速地判断和决策,也有人认为它忽略了世界的丰富与精彩,还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标签化地看待这种现象。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拓展延伸
绘景如画
【思维指导】
1.观察视角要全面,既要有对景物整体布局与轮廓的宏观勾勒,展现其宏伟壮观或开阔辽远之势;又要有对细微之处的精雕细琢。
2.表达技巧要丰富多样。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能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形态,拟人赋予景物以生命力和情感,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多角度铺陈景物特点。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呈现色彩形状、听觉捕捉声响、嗅觉分辨气味、触觉感受质地温度、味觉增添独特体验等方面,使景物描写更加立体鲜活。
3.行文结构要条理清晰。常见的有按照空间顺序,如从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等依次描写,构建起清晰的画面感;或者以时间顺序,描绘景物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展现其动态美。
【范本呈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清〕姚鼐《登泰山记》
【写作示范】
四更将尽,夜色仍如浓稠的墨汁。吾与挚友身着厚衣,踞于大围山之揽日坪,怀着满心的期待,静候旭日。此时,山风呼啸而过,如锐利的冰刃,砭人肌骨,发丝在风中狂舞,衣袂也被吹得猎猎作响。于坪北远眺,只见那云雾浩渺无垠,似汹涌澎湃的白色海洋,山峦时隐时现。它们仿若传说中的蓬莱仙岛,神秘而飘逸,给这黎明增添了一抹梦幻的色彩。须臾,云间艰难地露出一丝曙光,微弱却又倔强,宛如藏于深海的明珠,初次绽放光辉。少顷,长空仿若被一只无形的巨手肆意涂抹,遍染朱霞。那绚烂的色彩明艳照眼,似燃烧的火焰,将天空映照得一片通红。俄而,日腾,其色若玛瑙,圆润而饱满;瑞光千条,如金色的箭镞射向四面八方。刹那间,群峰若镀金,熠熠生辉。那壮丽的景象,直教人叹为观止,心中满是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敬畏与尊崇。
——一考生《大围山观日》
哲理暗涌
【思维指导】
1.立意上,要从生活常见的事物、场景或经历切入,如家庭琐事、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等,这些平凡的起点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于引发共鸣。
2.构思上,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描述,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哲理内涵,将具体事例与抽象道理紧密相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3.表达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同时借助具体场景和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某个具体的场景或细节,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范本呈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写作示范】
心灵的蜕变,是对内心的深度叩问。其间,我们舍弃的认识,仿若暗夜隐退的残星,虽心有怅然,然其消逝是为了天际更为璀璨的星河。每一场心灵的震荡,皆是命运布设的谜题,是迈向豁达的隐秘津渡。在一次次的解谜之旅中,我们悟得心灵的升华不在于顺遂无波,而是在波澜间仍能笃定持守,于风雨如磐时仍能心怀暖阳,静观风云变幻。
——一考生《心灵蜕变》